春潮初蕩,鶯囀傳語,東風從此裁綠意,翦紅妍,香遞清嘉。春為歲首,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春天伊始,約在2月3日至5日之間交節。2025年2月輕風拂面柳色縈煙,「立春」於3日亥時乘星海橫流而來。
立春陽氣生,草木萌新芽。據二十四節氣與天文觀測結果,乙巳蛇年農曆閏6月,莽原蛇蛻蘊生機,全年384天。2026年立春在2月4日是臘月17,遂成「青蛇逢雙春」。春,是指雨露既濡,伏土冬藏的蟲兒蠢然復甦。《史記・天官書》提到「立春日,四時之始也」,是啟動耕種的重要時令。習俗之多堪稱二十四節氣之最,透露著先民盼春的喜悅。
「陽和啟蟄,品物皆春」,古時有迎春神、打春牛等活動。《禮記・月令》記載先秦時期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晚唐溫庭筠《漢皇迎春詞》一句「寶馬搖環萬騎歸」可見漢天子東郊迎春盛景。《月令》誌季冬之月天子命官吏「出土牛,以送寒氣」,為民禳除大難。到了兩漢,「土牛」逐漸成為迎春神主角,提醒春耕在即,而後輾轉演成「鞭打春牛」,北宋《事物紀原》記載官方與民間隆重鞭春。
1099年,蘇軾在偏遠的海南儋州迎來立春,《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記述以泥巴捏出春牛,「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盼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南宋詩人楊萬里立春日《觀小兒戲打春牛》寫孩童模倣鞭春的遊戲場景:「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
宋以後,鞭春牛成為全國性立春重要民俗。明崇禎年間印制的《帝京景物略》與清朝《京都風俗志》都記載官吏鞭春後,民眾爭搶泥牛土片,撒到自家田地以祈豐兆。在臺灣,打春牛轉為「摸春牛」,民間相信撫觸牛身不同部位能博得各種好運,「摸牛嘴,大富貴」、「摸牛頭,子孫會出頭」、「摸牛角,事業穩當當」。
而立春食生菜,至晚是東漢節俗。更早還有吃蘿蔔的「咬春」習俗,蘿蔔味辛寓意具備吃苦韌勁。而後演繹成春盤、春捲,《四時寶鑒》謂「立春日,唐人作春餅生菜,號春盤」,又稱五辛盤。《本草綱目・菜部》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五辛食來辛辣,為柔和味道,便加上餅皮成了春餅,即潤餅前身。
766年,寓居夔州的杜甫回憶開元、天寶盛世,作《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洛陽和長安的高門大戶將青絲韭黃盛在白玉盤,互相饋送以盡立春節氣之興,可見唐代甚行春盤。白居易《六年立春日人日作》詩中也有「盤蔬餅餌逐時新」之語。
宋代,春盤春捲已躍居立春餐桌要角,南宋范成大《朝中措》寫「青絲菜甲,銀泥餅餌,隨分杯盤」、女詞人朱淑貞《立春古律》也寫「生菜乍挑宜卷餅」。即便1449年,明朝土木堡之變後奮戰前線的兵部尚書于謙羈留邊地,隔年寫下《立春日感懷》「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于謙想家了,便湊個五辛盤應節以排遣思鄉情懷。
立春節飾更別具特色!漢代服青幘、立青旙、戴迎春髻,經魏晉進展至唐宋達到極盛。春幡、春勝是當時主流飾品,春幡有簪戴和懸掛兩種。閨閣巧手以彩紙、絲絹、金箔,剪裁禽鳥、蟲蝶、花卉各狀,合金釵戴在頭上,正如溫庭筠《詠春幡》所述「碧煙隨刃落,蟬鬢覺春來」。蘇軾在儋州充滿儀式感的立春天,一句「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流麗如畫;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元朝詩人貫雲石《清江引・立春》「金釵影搖春燕斜」,生動描寫簪春幡逸趣。
凜冬漸散,先民觀察立春物候,《月令》與《逸周書・時訓解》誌三候為「東風解凍」、「蟄蟲始振」與「魚上冰」;後將魚上冰改為「魚陟負冰」。東風吹融凍土,蟄居的昆蟲因春氣至而漸次甦醒振翅;同時因冰雪逐漸消融,潛伏水底的魚兒游到水面,狀似背負著碎冰,「魚陟負冰」是有趣的視角。
燕雀相賀問春中,花信風候捎來芬芳,春衫花影餘香盈袖,一候是金英翠萼的「迎春」,二候是纖枝搖月的「櫻桃花」,三候則是素裳淺暈的「望春玉蘭」。春風穿柳,詩人問柳。唐丞相元稹頒佈的二十四節氣詩《詠廿四氣詩・立春正月節》說冬春交替彷彿音樂律呂移位般美妙,冰封的河流解凍,魚躍水面,和風不僅裁剪綠柳絛,更喚醒萬物冬眠的知覺:
#### 春冬移律呂,天地換新霜。
#### 冰泮游魚樂,和風待柳芳。
#### 早梅迎雨水,殘雪怯朝陽。
#### 萬物含新意,同歡聖日長。
絕勝煙柳,白居易筆端是愜意的立春,騎馬出宮門,《立春日酬錢員外曲江同行見贈》寫下「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晚唐詩人羅隱同樣歡喜盼春,《京中正月七日立春》生機勃勃說著「萬木生芽是今日」、「近水遊魚迸冰出」。
詩人看重立春,抒懷之作不勝枚舉,且讀陸游兩作。1171年,46歲的他任夔州通判年餘,心情波瀾填寫《木蘭花・立春日作》,陸游連上歲尾年頭,一入筆便稱流落巴山蜀水屈指3年:
####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盡青衫塵滿帽。
#### 身如西瀼渡頭雲,愁抵瞿塘關上草。
#### 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旛判醉倒。
#### 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
與杜甫同樣客寓夔州,陸游行戍棲遑,天涯塵漬,感嘆身如浮雲,愁似春草剗去還生。春盤春酒年年醇香,隨俗頭戴銀旛,痛飲醉倒。戲謔笑說不獨他變老,眾生都長一歲。以解嘲口吻寫抑鬱潦倒之情,以醉狂姿態抒壯志難酬之悲。人間誰無困局?1202年立春,湖畔春野色青青,77歲的放翁蟄居山陰,即興作《立春日》,春盤春酒如舊,詩人超越困頓,晚年過得興味雅致:
#### 日出風和宿醉醒,山家樂事滿餘齡。
#### 年豐臘雪經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 菜細簇花宜薄餅,酒香浮蟻瀉長瓶。
#### 湖村好景吟難盡,乞與侯家作畫屏。
綠柳萌芽描春,風光入箋。年年嘉慶時新,遊人眼波漾出花季燦爛的春日,正似自遙遠時空開展而來的迎春長卷。誠願歲歲無虞占春風,常安長康,樂哉未央。(文/楊靜宜)
NO.1203
| 更新時間:2025-02-02
| 點閱:12079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