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25-11-16

賴秋琳與鐘智林指引教學實踐研究新思維

【記者黃佳信淡水校園報導】教師教學發展中心11月7日中午12時在I501教室舉辦「以教學藍圖—從規劃到實踐全方位指引」教學分享講座,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賴秋琳與本校運管系副教授鐘智林分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申請經驗與教學創新心得,協助教師深化課堂設計、提升教學成效。

賴秋琳首先分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發想、執行歷程與成果,以及介紹她結合PAIR循環(個人化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學習任務Assignment、師生互動Interaction、反思Reflection)的自定進度教學模式,並將其應用於數位學習課程中。她指出,傳統教學方式常讓學生缺乏互動與參與感,資訊過量導致學習動機下降,而個別差異與支援不足更讓學生容易在挫折中產生抗拒。

賴秋琳回顧自己在第一次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未通過後,便開始檢視問題及著手調整策略。首先,她改採「自定進度學習模式」,教師提供預錄教學影片,讓學生能依自身進度學習,並在課前先完成任務,再利用課堂時間討論問題與反思,從而提高課堂互動。其次,她導入PAIR循環教學法,結合專題製作、師生互動與同儕互評,讓學生在學期初設定專題主題,將整學期的所學整合成具體作品,強調這樣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更有效地利用時間與深入理解,在困難時亦能即時獲得協助。她也指出,成功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關鍵在於兩點:一是設計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反思的課程,二是針對自身課程的核心問題提出具體改善方案,這正是審查委員最重視的部分。

連續8年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的鐘智林,以「EMI教學實踐研究攻略」為題,分享他多年推動全英語授課(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 ,EMI)的經驗。他指出,在大專雙語化政策推動下,EMI課程已成為課程的重要趨勢,但在實際執行上仍面臨學生英文程度落差、教師授課經驗不足與教材資源有限等挑戰。他以運管系為例,說明自101學年度起陸續開設多門EMI課程,歷經十餘年發展,幾乎達成各年級皆有英語授課課程的目標。他坦言過程並不容易,部分課程曾因學生回饋或成效問題而改回中文授課,為改善學生「聽得懂英文卻不確定是否理解內容」的現象,他開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而非被動接受,更笑稱,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就像EMI教師的「救生圈」,在課程挑戰中提供支持與方向。

鐘智林也分享參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經驗,他多次以EMI課程為主題,探討如何透過混成教學、合作學習及AI輔助工具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他提出「七點不漏」研究撰寫法,包括盤點課程問題、鎖定痛點、凸顯改善亮點,以及利用AI輔助文獻回顧與圖表化呈現,使研究更具說服力。最後,他以「師生雙向奔赴的EMI」作結,強調英語授課不應只是語言轉換,而是幫助學生以英文學習專業、培養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鼓勵教師勇於嘗試,不要怕失敗,持續觀察學生需求,讓研究真正面對教學實務。

體育處助理教授李欣靜表示,從兩位講者的分享中,能感受到他們對學生的用心與對教學的熱情。她特別提到,鍾智林所分享的「七點不漏」研究撰寫法,不僅對教學計畫的撰寫提供具體方向,也讓她在撰寫各類計畫時,有了更明確的檢視架構與自我檢討的依據。此外,她也認為「視覺化呈現」的做法十分實用,透過圖表整理能讓重點一目了然,是此次講座中獲益良多的一部分。

NO.1230 | 更新時間:2025-11-16 | 點閱:1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17 00:08:04
  • 線上人數:8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