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若瑋淡水校園報導】教師教學發展中心11月13日中午12時,在覺生綜合大樓I601,邀請資傳系副教授林俊賢以「Beyond設計思考:一場陪伴學生從競賽走入人生現場的歷程分享」為題,分享他如何運用設計思考陪伴學生,從競賽延伸至真實場域的教學歷程與心得。
林俊賢以「從藝術家到設計思考實踐者」為主軸,分享自己從藝術創作跨足設計思考的歷程。他回憶,2020年受邀講授「藝術共融設計思維」時,起初以為設計思考與藝術創作相近,然而深入研究後發現兩者截然不同。「藝術家關注的是自我表達與提問,而設計思考則著重於給出能被使用者接受、能實際運作的答案。」他指出,設計思考整合人的需求、科技的可能性與商業成功的條件,「光是『以人為本』這件事,就讓擁有藝術背景的他得重新學習。」
在介紹設計思考的五步驟(同理、釐清、發想、原型製作、驗證)時,林俊賢特別強調前兩階段的重要性:「前面兩步是在『做對的事』,後面三步才是『把事情做對』。」他回顧自己曾帶領40多位企業主管進行兩天高壓工作坊的經驗,從中學會快速釐清需求與定義問題,並逐步歸納出「了解全局、深挖原因、快速迭代、接受限制」4大核心精神。他認為,設計思考的價值在於學習與實踐過程本身,「失敗是開心的事,因為代表你學到新的東西。」
在教學實踐上,林俊賢將設計思考視為「設計人生的方法」。自2021年起,他在專題課程中融入設計思考,引導學生建立自我覺察、專案管理與反思能力,並帶領學生參與真實產業競賽,讓學習能脫離課本、走入真實場域。「比賽是一種壓力測試,能讓學生看見自己的態度與潛力,也幫助他們確認未來方向。」
他進一步指出,許多學生在職涯初期對「設計」的理解仍停留於外觀與形式,因此他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跳脫「學生身份」的同溫層,轉換為研究者與設計師的角色,深入觀察產業的運作。「如果學生能從使用者與商業角度去理解問題,就能看見更深層的需求與影響力,這才是設計思考的價值所在。」
在陪伴學生的過程中,他秉持「陪伴與篩選並行」的理念,不強迫學生留下或離開,而是讓他們自主選擇方向。對少數學生採取師徒制方式深度指導,畢業後仍維持聯繫與專業交流,形成長期互助的學習社群。
此外,林俊賢善用Miro等數位工具輔助課堂操作,協助學生建立流程意識與反思性紀錄。「設計思考其實是一個平台,讓學生能同時理解系統、任務與人之間的連動關係。」他認為,設計思考不僅讓學生提早了解現實世界的運作樣貌,也讓他在陪伴中不斷學習與成長。
林俊賢最後以「設計思考,設計人生」作結,認為設計思考不僅是一套方法論,更是一種與學生共同前行的心法。「老師不是給答案的人,而是陪學生一起找答案的人。教學相長,給人的,也必然會回到自己身上。」
建築系教授黃瑞茂表示,講者長期投入設計思考教學並持續嘗試新工具,讓他深受啟發。「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工具與語言,我們都要學習怎麼做一個老師。教學其實是一場你我共同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