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0-11-20

Topics雜誌11月號專訪本校校長張紘炬

編者按:校長張紘炬接受Topics雜誌專訪,預言我國加入WTO後,整個國內教育生態的變化。本刊特全文轉載如下:

?專訪/廖惠珍

?文字整理/簡志和

國內大學之門廣開後,新興大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根據教育部統計,十幾年前全國大學合起來還停留在十七所,後來開放九所師範學院聯招,變成二十六所;然而,迄今年八月三十日為止,國內總共有一○六所大學,加上仍在教育部申請的二十幾所,共有一三五所,預計明年後將有一百五十幾所大學之多。

學校多了,學生選擇性就提高,目前,高中生升大學將近七成,可是國內學生人數越來越少,教育部核定今年高中職畢業人數約四十四萬人,但核定的國中畢業人數只有卅九萬人,所以三年後高中職畢業人數就少五萬人,而且去年大學新生人數是廿九萬人。加上台灣人口逐年降低,就算今年龍年也沒有提升出生率,因此未來勢必跟銀行一樣,國內大學恐將面臨倒閉的壓力!在此趨勢下,國內大學如何因應?為此,本刊專訪淡江大學校長張紘炬,以下是我們的訪問。

問:預計明年後國內將有一百五十幾所大學之多,從市場供需層面觀察,國內大學是否有招不到學生的窘境?

答:這是國內大學即將面臨的問題。以前銀行工作是鐵飯碗,誰知新銀行越來越多,榮景不在,銀行也有倒閉的一天;現在新學校一間間成立,後果將會跟銀行一樣。之前學校可說是完全壟斷的市場,不用擔心錄取率的問題,不管學校辦得好不好,招生名額就是那些,現在新學校如雨後春筍,很多冷門科系還擔心招不到學生呢?這跟之前錄取率百分之十五的情況相比,有如天壤之別,何況當年還要歷經初中、高中的篩選,能考上大學實屬不易。

前教育部長林清江提出多元入學方案時就發現,錄取名額比考生還多,那何必要考?乾脆比照美國用「甄試」的方式入學,但是有些學校希望聯考,否則將會乏人登記問津,聯考對他們而言是種保障。但一旦等到學生總人數不夠,對他們而言就不是保障了!

問:面對進入競爭市場的趨勢,國內大學如何因應?

答:目前,國內大學制度雖已擺脫壟斷的局面,但仍呈現半壟斷情形,未來幾年,將進入完全競爭期,等到供過於求的時候,就是完全競爭時期,屆時,有些學校恐將會倒閉。教育部也改以往作風,將不再接收倒閉的學校,未來若聽到學校和學校合併,那就是倒了。

以此趨勢發展下去,學校要生存一定要創造吸引力,學校要有前途,畢業的學生未來保證有前途。目前全國企業負責人以交大校友最多、淡大其次,無形當中會提攜學弟妹,對整個學校校譽有幫助;而大學校長人數以台大居首、淡江次之、臺師大再次之,而師大畢業的校長都在師範學院,其餘大學完全沒有。因此,當大家瞭解企業家、教授、博士、校長……那麼多,無形中創造了吸引力,如果新學校還來不及培養特色,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問:大學廣開,學生品質下降,高等教育如何質量平衡?

答:錄取率越高,學生品質必然越來越低,新學校一旦沒有特色、吸引力,將會越來越嚴重,雖不用擔心招不到學生,但卻招不到好學生,因此,如何創造吸引力、改進教學品質?

首先,教學方法絕對要改進,以淡江為例,目前已有八十幾間學校擁有電腦可上網路,支援多媒體教材運用,整個教學應朝多元化發展。

「吸引力」與「特色」外,還要注重學術品質,要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重視教學品質,也重視老師的研究品質,要吸引好老師來,不論是在各科系學術領域享威望的教授,甚至諾貝爾獎得主的教授,都鼓勵各系所廣招賢能,必可提高教學研究品質。

問:國內教改制度爭議性很大,請問您的看法為何?

答:教改至今仍為人詬病。負責教改的很多團體,對國內很多教育環境跟屬性不見得很熟,沒做過行政工作者,怎能知道教育行政是什麼?美國哈佛大學等名校尚且不敢實施,台灣憑什麼可以實施?才會造成之前台大校長陳維昭及現在中興大學等派系糾葛問題。

曾有位教授在學術研討會表示,「沒有政策也是我們的政策」,教育部所核發的國立大學也沒有規定要對國家提供什麼發展,沒有一個學校有使命,誰當校長誰執行,所以我們的教改在沒有政策制度之下,只會越改越亂。大家一窩蜂說大學要鬆綁,結果才會造成爆炸的情形。

可預知的,未來一個大學畢業生,不見得雇主會雇用,而是要看你畢業於哪所學校?學校無形中會變成一種品牌。

美國的柏克萊大學,成立一個「遴選委員會」,遴選總校校長不一定得來自該校,而是全美都是人選,有的自薦有的甄選,與學校並沒有任何衝突,若一定從學校產生,必定衝突,競選競爭的劣質文化是不對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由董事會成立「遴選委員會」,遴選最適合該校發展的人選。

否則,目前研究所畢業人數(三萬人)比以前大學畢業生還多,而大學畢業生又比以前高中畢業生還多,好的觀點來看,全民知識水準提高,壞的觀點而言,破壞社會分工功能。

問:近年來我高等教育如何培養世界觀人才?

答:半世紀以來台灣的高等教育非常活躍,以前出去留學是一百個只有一個拿學位回來,現在則是一百個出去兩百個回來(以前不能回來的現在都回來了),表示人才回流。現在老師多,競爭多,無形中就以教學成果來競爭或投入研究。近年來,出國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國內學者越來越多,我們的學術研究成果提升,有的走學術路線、理論路線或是走哲學基礎,但有的偏實務,開始有很多專利、發明品。

我們的學術研究磅礡,整個量出來了,質也提升了,整體而言,半世紀以來台灣的高等教育表現非常亮眼,且在國際舞台佔有一席之地。但仍須再接再厲;因表現好的大部分都是舊學校,新學校的表現仍在未知,不過可預期的是,未來加入這麼多新血輪,國內學術研究勢必成長更快。

問:台灣加入WTO後,對國內大學的衝擊為何?

WTO後我們的高等教育將會提早進入完全競爭階段,國外各大學會來台設分校,國人講究名牌,哈佛、牛津等名校絕對會進來,所以台大現在正擔心,一流的學生可能被搶走。

美國是全球最大武器供應國,但他們萬萬沒想到,高等教育也能外銷,以致提出「高等教育產業化」的口號,所以才有教育經濟這個名詞。教育更變成美國國庫很大的一筆收入;其後,擁有多所名校的英國會教育產業跟進,因英國已經不景氣很久了。

未來美國來台招生可能比照日本模式,在日本有一百多所學校,可能只有分校或只是一棟大樓,然後跟當地大學合作,規定在哪裡念幾個學分..還必須到美國本土唸書,結果可能哈佛畢業了,哈佛大學在哪裡卻不知道。WTO進來後,整個國內教育生態變化超乎我們所預期的,甚至遠比目前即將暴增到一百五十所大學的影響還大,大學倒閉的情形將更快就會產生。

問:站在教育家立場,如何培養優質國民?

答:過去經濟成長可說是奇蹟,現在光環有點失色,原因是教育沒有跟著走,雖然有錢,但格調卻不高,過去只追求經濟、利潤,相對的對全人教育沒有相對提昇。所謂優質國民,即要懂得如何替人著想,這是很重要的指標,國內的亂象自然就不會那麼激烈,到國外也如此,自然人格品質都會被稱讚。

其次,增加通識課程。以前大學修一二八學分畢業,必修就佔了一一八學分,只有十學分選修,結果機械系畢業的就只懂機械而已,變成了「機械」!現在建議把必修學分數拉低,最好不要超過一百,有的甚至只建議三分之一,讓他多一些通識課程學分,所以我們有藝術欣賞、文學欣賞、道德推理、資訊教育、第二外語、未來學……。可惜,學校雖然如此開課,但整個社會教育沒辦法完全提升,例如,立法院做了最壞的示範,小學生都會拆麥克風,所以如何培養「每個人都替別人想」,才是優質國民的指標。

NO.45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34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0 20:23:51
  • 線上人數: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