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秋天來到淡水,至今已足足十年了。這十年裡,淡江又佔去前五年。如今回過頭來要替自己的淡江歲月寫些紀念文章──雖然從未曾離開過這個山頭,卻不免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十年裡,登輝大道劃過后山,捷運開進淡水,大樓像雨後春筍冒出,雅房已經沒有什麼學生要租了,假日的觀光客有如蟻群,細細啃嚙我們記憶中的寧靜,人,人,人,車,車,車,火山灰噴發般掩蓋了小鎮,要找尋傳說中的詩美之鄉,人們得自備一副考古學家的眼光,耐心挖掘也許殘存的幾片畫面,對淡江人而言,這裡是青春的遺址,埋葬著無慮無憂的一段歷史,我們曾經揮霍的貝塚,因傷害而破碎的陶片,認真彩繪的琉璃珠,釘過基礎的樁痕……全散落在這裡,那裡。但大環境的劇烈轉變,讓昔日曾有夢的人再回到淡水,也只能在河岸砂裡淘金,費力地想淘洗出那夢中熟悉的光澤,純金9999的年歲。
我自己呢?十年裡有九年住一樣的地方,相較於這個多變的世代,好像一個不曾離鄉的老嫗,遺址邊上過著一樣的日子,偶爾接待幾個好友,和失落的考古工作者,話話遺事,自己恐怕也成了古蹟。
九○年到九五年,我和朋友們共有的一段淡江記,如今想來是頗有特色的。彼時剛解嚴沒幾年,鬆綁的台灣社會彷彿才第一次翻土,只見遍地蚯蚓蠢動,草莽的氣味鮮嗆,活力前所未有。但也不過就那麼幾年,轉瞬間,年輕人的注意力全給電腦吸乾了,人們齊集前往一個虛擬的國度,在那裡串連,至於和現實世界的關係,則只剩下消費。九○年到九五年不是這樣的,大家還沒掛在網路上,四週環境還算空曠,我們可以晃來晃去,搞社團、辦營隊、開讀書會、一起匪類,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熱的連結,面對面的真實。
對五十年的淡江而言,九○年到九五年這一土層是喧囂到沉寂的過度,鼎盛的社團活動,末代學生活動中心,夭折的學生會......,從三二到二一,好像一場秋風掃落葉,蕭瑟不少。對我們這一「紀」的淡江人,九○年到九五年是我們飽含腐植質的有機壤,深埋在心的土底,它存在,就是存在了,並不會因為再次的造山運動而消失。含藏在土層裡的,有我們寫過的歌、愛過的人,同樣也不會消失。
遺址,可以觀光,可以研究,憑弔之際會在人們的內心滲進一點什麼,而那一點什麼究竟是什麼?恐怕是說也說不清的了。
NO.448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077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