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7-03-05

方向感一直很精準

永遠比別人大膽、前瞻辦教育,一直是淡江五十多年來的特色。

四十年前,淡江是全國第一個籌辦電子工程系的大學,也是第一個使用電腦輔助教學的學校;它同樣是開國際與兩岸交流的先驅。

最著名的例子是一九九七年,與普林斯頓合作的淡大,邀請留亡美國的阮銘至淡大客座。阮銘曾是中國共產黨前總書記胡耀邦的文膽,看準兩岸研究的重要,淡江找阮銘客座,在當時掀起討論。

除了兩岸的交流,淡江也是少數在十多年前,就與國際的大學簽訂姐妹校合作的大學。

「淡江算走得很早,它很清楚大學如果不走出去,可能有演變成地區大學、封閉社群的危機。」前花蓮師範學院校長、淡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伯璋指出。

淡江的方向感一直很精準。主因是創辦人張建邦始終站在第一線,觀察大學市場的變化。

七十八歲的張建邦曾擔任交通部長。走在台北或淡水校園,如果看到一個聲音宏量、笑聲爽朗的老先生,有可能就是張建邦。

來到淡江,從教授到職員都會提到這位靈魂人物。因為淡江的規劃始終來自張建邦之手,而且以一種創新、前瞻的方向進行。

今年九月,一年一度例行的教學行政革新研討論會在礁溪老爺飯店舉行。這場被視為全校年度計劃最重要的會議裡,張建邦總會給一級主管許多的「家庭作業」。

「他每年暑假出國一次,就會帶回一堆的書,發給主管閱讀,然後在年度研討會報告,」行政副校長高柏園說,大家從裡面腦力激盪,討論未來大學面臨的挑戰,還會訂出淡江的目標與執行方案。

淡江的大膽與創見不是沒有遭遇過風險。以蘭陽校區為例,民國八十八年規劃時,校方以為將來社會對大學的需求很高,當時是以容納五千人來設計校區。卻沒想到少子化情況嚴重,根本沒有市場。

但淡江立即修正方向。

早在一九九○年代就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大學,三個校區的學生人數達到兩萬七千人(目前被台灣大學超越,位居第二)。張建邦認為,蘭陽校區應該往精緻教育發展。於是,淡江有了從量變走向質變的想法,轉為住宿學院。

淡江的大膽、變革,一開始運作時,會遭到學生或部份教授反彈。

不久前,蘭陽校區一群學生聯名致信給校長、也是張建邦的女兒張家宜,要求平日能下山活動,甚至希望校方不強迫學生住宿。

而最近淡江也祭出新的英語授課規定,要求全校大二、大三學生,每學期專業科目要有一門以英語授課。初期也有學生反對。但兩個月後,學生慢慢開始用英文提問。

「開始的第一步很難,可是很重要,」在淡江工作二十年的學術副校長馮朝剛說。

淡江的管理哲學是,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就不輕易放棄。

像是時下各大學流行的「交換學生」,台灣的私校一直處於弱勢。合作的澳、日學生想到歐美,結果是台灣學生想出去,別人不想進來,交換計劃經常胎死腹中。

NO.668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4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