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7-11-19

建立配套 提高誘因─強化產學合作 締造雙贏

根据統計我國研究人力資源,八成七博士集中於學研界,學術研究成果豐碩,但知識轉換為具經濟價值的產業技術普遍存有鴻溝。全國研究經費六成由企業部門執行,企業面對全球化競爭,技術研發投入必須從效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然而,高階研發人力多數集中於學研界,產業面臨創新研發人力資源的缺口。知識產業化,及產業知識化都需要產學合作加以連結,以彌補創新。

全球化競爭-不外乎競相爭取人才,各國莫不窮其力培植並吸引人才。今天的台灣已經面臨高階與研發人力不足的現象,除了要積極培訓本國人才與引進國外人才,當務之急在於如何藉由法規的鬆綁、誘因的創造,促進人才在大專院校與企業界之間靈活移動,以釋放出目前大學既有的研發能量。

我國現有163所大專校院,130萬學生,大專錄取率達95%,每年專上畢業生30萬餘人,失業人數約13萬餘人。面對全球競爭,教育部門必須調整腳步,因應產業結構的快速變化,並落實高等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分工,確保各級產業技術及研發人力資源的充分供給。

2007年11月出刊的評鑑雙月刊指出,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所公布的2007年全球競爭力評比,臺灣的教育競爭力全球第18名,但在「大學是否切合競爭性經濟」的項目上,卻落到30名之外。足見我們的大學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有待更緊密的接軌,「產學合作」便是其中亟待補強的重要橋樑。透過產學合作,大學可支援產業技術升級,又能從中獲取回饋金,改善教研環境,為學生爭取就業機會,締造雙贏的局面。近來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公布「95年度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結果,於私立高教體系學校中,本校名列「產學合作參與廣泛程度」前十名,但於另二項「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評量仍有努力空間。

大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已為趨勢,強化產學合作之價值並提升產學合作對社會經濟之貢獻,應以建置友善之產學合作環境為要務。97年度起政府將跨出「整合型產學合作推動計畫」的第一步,教育部、國科會及經濟部都將提供經費推動計畫,獎補助相關機構及制度。綜觀本校近年來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已有多項措施與初步成果,但對教師參與產學合作並無太多實質誘因。另外,目前校內產學單位(如研發處、育成中心)經濟規模及運作能力不足,專業人力配置薄弱,尚未能成為學校產學核心機制,對外行銷能力低落,對內更無有效管理與引導研發的市場導向。

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案件數逐年減少之趨勢(96年度公私立大學整體平均約減少7%)與政府推展產學合作加值並實施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之同時,本校應可朝以下建議重新檢討與努力:(1)規劃辦理產學合作之目標與策略(2)建立產學合作績效責任制度(3)延攬產學經營管理專業人才(4)建立研發成果及智慧財產權之管理與推廣機制(5)提升產學績效升等考評比重(6)透過產學合作,設置師生創業、教師借調及學校基金投資策略等配套措施(7)校友資源之結合(8)跨國產學人才培訓等。以建立親產學之校園文化,鼓勵師生參與產學合作及研發。知識經濟時代,大學人才培育與技術研發是國家發展基礎,產學合作應是大學的社會責任與核心任務,也是本校再思高等教育社會功能與創新社會價值之契機。

NO.69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7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9 17:26:07
  • 線上人數: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