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苑副刊 2003-04-14

生活環保化 環保生活化

環保並不是近代才有的新觀念,早在戰國時代,甚至更早,中國古代偉大的先聖們,對於環保已開始有了相當的重視。孟子梁惠王篇有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可見在當時的社會,環保對於國民生計的影響是很大的,更何況在現今的社會,經濟發達、人口遽增、國際交流往來頻繁,國與國之間環環相扣,只要牽動一個小地方,將可能對其他地區的經濟、政治、生活、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甚至影響到未來的社會。

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因為煙塵擴散,影響東南亞地區空氣污染,持續惡化的結果,許多人因為「霾害」導致許多疾病,對健康造成危害。新幾內亞島因為煙塵遮蔽視野,運送糧食與救援物質的飛機無法進入乾旱災區,饑荒與疾病已使許多人民死亡。此外,大火還焚毀了大面積的熱帶雨林,使得許多生物瀕臨絕種,未來可能解救許多人生命的基因庫,就這樣白白的被大火吞噬。

印尼森林大火導因於濫伐森林,為了栽種橡膠樹及椰子樹,而將大片雨林燒毀已取得田地。不料,原本預期可以熄滅大火的雨季居然爽約,遇上了「聖嬰現象」所帶來的乾旱,使大火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國際浩劫。

2002年中國大陸北方的「沙塵暴」,我如今仍記憶猶新,當高中時的地理老師正在分析黃土高原的地質、成因、和沙塵暴產生的嚴重影響時,我忽然想起孟子告子篇的一段話:「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昔日中國文化的發源地──黃土高原,應該也有茂盛的樹林吧!經過這五千多年來的摧殘,今日的黃土高原正瀕臨沙漠化的危機。

沙塵暴的起因是過度放牧和過度開發耕地,不知節制的結果,使得沙漠化的情形越來越嚴重,伴隨著季風的吹拂,這些風沙除了定期吞噬鄰近地區的陽光外,甚至遠渡重洋遮蔽了美國丹佛商業區的天空。

人們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往往忽略了其背後對環境所付出的機會成本。為了近利而對環境欠下的債務,卻要讓後代和其他的國家去償還。這個環境是上天給我們的財產,必須有計畫而且節制的去使用它,而不是漫無目的的揮霍,這是整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需仔細思考的課題。環保是需要學習的,無論男女老幼,從小地方做起,使生活環保化、環保生活化,一步一步的向美好的社會邁進。

NO.533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9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4 18:13:08
  • 線上人數: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