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09-10-26

數位原生:教學革新的啟示

█教育學院院長高熏芳

老師常說現在的學生是「快、淺、亂、雜、虛」,而現在的學生則說老師是「多、嚴、冷、酷、殺」,但就誠如張創辦人所講的,與其造成師生彼此的怨懟,還不如來了解時下的學生,所以我這次的專題為「數位原生:教學革新的啟示」,主要以《BORN DIGITAL》及《GROWN UP DIGITAL》這兩本書來做主要探討,目前的數位原生代所具備的特質與相關議題。

數位原生的定義為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有著跟我們不一樣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科技的世代,他們習慣同時處理許多事情,所以我們都認為這些學生不專注,但是他們偏好主動探索,並且很少聽收音機、不看報紙,但是愛看電視、更愛網路,他們不玩單機版的遊戲,99%有手機,常用簡訊,喜歡觸控螢幕、儲存大量音樂,不接受任何「有線」和電池壽命低於十小時的裝置,喜歡圖像式的說明,像數學系教授鄭惟厚出的「看漫畫,學統計」熱賣,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特色大概是即時性、個別性、互動性、虛擬性、參與性、多元性、控制性。

他們喜歡掌控自己的東西,又喜歡個別化的事物,希望所有都是即時的,也是互動的;他們可以生活在虛擬和現實之間,而且喜歡參與所有事務,但都參與不久,喜歡集體行動或共同參與,但也喜歡展現自我;他們喜歡自訂步調、有彈性,特別喜歡視覺跟影音,也喜歡探索、更喜歡立即回饋。而他們不喜歡獨自作業、默默承受,及他人主導;不喜歡制式、沒有變化;不喜歡統一規範、一視同仁;不喜歡文字及靜態聽講和延遲回饋。而我們與數位原生的差異之處為何呢?我們使用email及電話,我們使用文字做溝通、喜歡人群;我們用電腦網路,但大部分接觸的都還是實體,而我們則被稱為數位移民,但是如果連上述功能都沒有在使用的,可能就會變成數位難民或是災民了。

我們要如何運用這些網路程式在教育上呢?他們平常利用即時通訊做溝通表達,所以我們可以利用msn,做一對一的即時教學與討論,或是利用msn白板,讓師生可以在同一個畫面上做溝通或是算數,如果是利用msn的群組,就可以用來做即時互動和遠距線上助教群組,做公布欄、討論區或是班級經營。他們喜歡使用視覺圖像的介面,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搜尋引擎QUINTURA,就可以訂定新的議題,讓學生來搜尋。他們喜歡利用網路社群來做社交活動,像FACEBOOK的餐廳經營,與其我們禁止學生玩,不如利用此遊戲,讓學生練習成為教育性的活動;或是利用FACEBOOK裡的遊戲,創造屬於自己的心理測驗,在60週年校慶時,讓學生利用答題的形式來尋找淡江的DNA。他們也喜歡行動學習的方式,所以也可以利用Podcast-ESL Pod的外語網路廣播教材,加強其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搜尋議題資料時,或指定學生做企劃時,我們可以用Bookmarking,再來是學生喜歡虛實合一的學習環境,而我們可以讓Second Life建置一個3D的教學環境,圖書館也可以提供讀者服務。

教育學院幾位老師組成一個研究小組,將出版《數位原生的教與學》,預計明年60週年校慶及新的教育學院大樓成立時,能做一個新書發表會。(張莘慈整理、圖�凃嘉翔)

NO.764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219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