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3-03-10

美不會為攻伊犧牲我國利益

美國和伊拉克兩國之間情勢緊張,戰事一觸即發,使得國際之間關係緊張,熟悉國際事務及戰略的學者專家對於這樣的局勢莫不保持高度的關注。本報特別邀請本校對美國外交政策及國際政治經濟等等有專門研究的教授撰稿,為讀者分析兩國開戰的前因後果及未來可能發展的情況。

在美英兩國於聯合國提出有關武檢伊拉克的第二份決議案之後,兩岸都出現了一些不太正確的認知。大陸方面認為,這次美國為取得北京支持,總得在軍售台灣問題上做點讓步。台灣則認為,在美軍攻伊與北韓核武危機的雙重壓力下,華府很可能犧牲我國利益,來換取北京的讓步。但實際上,布希政府手中所掌握的籌碼已足以讓美國攻打伊拉克,只要華盛頓願意釋出部分籌碼,就足夠令法、俄、中、德垂涎不已,根本毋需動用到與我國有關的籌碼。

首先,美英這次刻意讓第二份決議案簡單化並充滿外交陷阱。該項決議案只是讓安理會十五個成員國決定伊拉克是否遵守第一四四一號要求伊拉克解除軍備的決議案。由於聯合國武檢人員並不認為伊拉克在武檢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方面充分合作,因此美英可以在道德基礎上透過各種利益交換說服西班牙、保加利亞、墨西哥、智利、巴基斯坦以及三個非洲國家支持新版的決議案。問題是美國就算取得安理會超過九個成員國的支持,但餘下的法、德、俄、中與敘利亞五個成員國中卻有三個是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美英設計的新版決議案是充滿著外交權謀的,並很容易讓他們的對手掉入陷阱。一旦法、俄、中行使否決權,國際社會就會質疑:伊拉克真的遵守三個多月前通過的第一四四一號決議案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這些反對攻伊的國家就會在道德上無法立足,一把輸光這一個月好不容易藉全球反戰人士聲勢浩大示威遊行而贏來的賭注。

其次,如果法國席哈克總統決定孤注一擲──不論是將自己和俄羅斯的普亭總統與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結合成命運共同體,或是單獨行使否決權──最後都註定無法擋得住戰事的爆發。這主要是美國在伐兵之前,已經取得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關鍵國家的支持與合作,完成外交的動作。如果第二份決議案可以算是比外交更高層級的動作,則美國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在這項接近伐謀的過程中,法、俄、中一票都不能漏(缺席投票或棄權可視為支持)。但除非法國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條件綁樁,否則俄、中一旦鬆動,法國將成為眾矢之的,變成破壞聯合國威信的元兇──至少美英主導的媒體會這樣醜化法國。

第三、如果法、俄、中在最後設定的期限前仍然如以前這般頑強,布希總統還有三項具有相當吸引力的籌碼可以視情況釋出。其一是戰後中東事務的置喙權;其二是伊拉克戰後重建的投資權;其三是伊拉克油田的分配權。如果三國真是不為利誘,不為勢劫(美國非打不可的形勢),則三國也許可以贏得「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美名,但卻不符他們的國家利益。這正是布希總統與鮑爾國務卿在攻伊戰爭智珠在握的憑藉所在;也是鮑爾堅稱伊拉克戰爭與北韓危機中,如果中共願意合作將符合北京國家利益的原因所在。只有配合度高的國家才有可能分享利益。既然如此,布希政府不認為北京有權要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讓步;北京如果不願合作,自己將在國家利益上蒙受損失。

中、俄兩國都有能源不足的問題,連法國油商也有意在中東石油分一杯羹,他們也不希望攻伊戰後美國壟斷中東事務與主導該區利益的再分配。既然美國攻伊戰爭有如箭在弦上,不配合美國的意志也阻擾不了戰爭的爆發,倒不如識時務者為俊傑,反正國家利益至上是永遠的正確。

就我國而言,如果後冷戰時代還整天擔心美國會出賣台灣,那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我國不必因為國際情勢因攻伊戰爭即將爆發或美國國防部官員說了兩句重話,就前倨後恭要求美國出售武器給我國。這不是說不用向美採購武器,而是說軍事採購方面,我國應自有一套長程的政策。這也不是說美國永遠不會出賣我國利益,但在後冷戰時代,只有我國自己犯錯,才最有可能成為供台上的祭品。(轉載自92.3.1中國時報第15版)

NO.529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06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