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花園 2011-01-04

竹林中的生活哲學

文/諮輔組輔導員方將任

發動改裝成三輪車的摩托車,71歲的李師傅又要上山去砍竹子。他是位傳統竹編師傅,這次上山採竹是要編織一面裝飾用的竹編屏風。

「叫我伯伯就好」他微笑著說:「這樣比較親切。」李伯伯換上工作服;新竹高工的制服(這是他女兒唸書時的學校制服),穿上塑膠雨鞋、騎上三輪車,我們往竹林前進。我跟在伯伯後面,他那沒扣扣子的上衣像旗子般在背後飄動著,好像超人的披風,帥呆了!經過山間蜿蜒小路來到半山腰,一片青翠的竹林映入眼簾,淡淡竹香隨風吹來,這是桂竹林。「桂竹」纖維較有彈性所以比較適合做竹編,另一旁比較粗的是「麻竹」,就不適合竹編,但是筍子可煮湯,葉子也可包粽子;他一一回答我這個來自城市的年輕人的問題,因為竹林裡蚊子很多,李伯伯拿出一罐「樟腦膏」要我擦一擦。我挖了一坨往身上抹,頓時覺得皮膚一陣灼熱感,他笑著說我塗太多了。帶上工具和茶水,引領我走進竹林,開始挑選今天要砍的竹子。在竹林裡,他彷彿見到一群熟識多年的朋友,哪棵竹子是民國幾年長的他都一清二楚。他說竹子表面如果有一點粉白,枝節也呈現白色,那是今年才長出來的,今天要找的是3~4歲的竹子。抓起刀子俐落的劈2、3下,竹子立即應聲倒下。俐落的手腳,很難想像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在竹林中與伯伯談到竹編的傳承,才知道這座竹林是他祖父留傳下來的,至今已是第3代。砍竹子、做竹編的技巧,也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學習而來。伯伯一邊工作,一邊向我說明竹子每個部位的功用。才知道在早期農業社會,竹編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製品,每戶人家或多或少會自製一些簡單的竹製品,竹子的取得也許是自家後院或離家不遠的路邊,只要簡單的工具就能製作出實用且頗具特色的生活用品,像是竹簍、筷子、杯子、掃把……等,每樣都是獨一無二,純手工打造。從中也反映出當時生活的簡樸與知足。

近幾年有許多人來訪問李伯伯,因為現在做的「米粉」及一些竹編製品,在桃竹苗地區已失傳,政府單位也曾邀請他現場表演竹編或竹製品製作。但對這行業的傳承沒有太大幫助,主要的問題在於「銷路」。面對這一片李伯伯祖父親手栽植、傳承的竹林,我不得不想到:如果李伯伯不做了,這片竹林的未來會怎樣?

時代的變遷,竹製品漸漸被塑膠或鋁製品取代,除了行業的沒落,人們也忘記這生活的技藝。以前的生活用品幾乎都取材於大自然,從採集到加工成品,就像是迷你的生產工廠,而現在想做些手工製品,都得到商店購買材料,或使用大量生產的塑膠製品,既浪費又不環保,更破壞大自然的生存。的確,過去人們的作息和大自然是如此貼近與相互依賴,對它的感情比現在人更深。生活在都市叢林的人們,似乎已忘記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微妙的共生關係,而這也是竹編伯伯如此堅持這門技藝延續的原因之一。

隨著時光流逝,從跟隨父親腳步走入竹林的小孩,如今已是70幾歲的老師傅,竹編只是一份糊口、溫飽的工作,卻聯繫了他與父親、祖父的情感,也聯繫了這塊竹林、土地的情感,當竹編的意義不再只是工作,竹編伯伯對他的人生也開始有了新的詮釋及意義-執著、親情、傳承、愛。

紅色的陽光照進竹林,不久蟬聲四起,看看時間已經快9點了。李伯伯開始綑綁砍下的竹子,準備運載回去加工。從挑選、砍伐到運送回去加工成品,每個環節都可感受到李伯伯對竹子的認真與執著、懷念與感情……,這提醒了我要好好的珍惜這門技藝、這份記憶之外,也開始對自己的生命有了不同的省思-珍惜、關懷大地,並與大地共存。

NO.810 | 更新時間:2011-01-04 | 點閱:198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