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 2011-04-11

修復環境 好城市 怎樣都要住下來

記者/翁浩原 攝影/湯琮詰

書摘: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一書為作者旅居國外9年,以專業的空間設計背景,長期記錄她對世界各大城市的環境設計、文化等觀察,以世界為借鏡,思考台灣的城市。

作者以「挑戰觀念,相信改變」的精神,利用淺白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告訴大家都市發生了什麼問題,該怎麼學習,什麼又是永續的真正意義。全書共分為5個章節,作者在每個章節裡,以不同的城市為案例,並對比台灣,提供延伸思考的觀點。她認為蓋綠建築已經來不及,應該用修復城市來修復全球環境,將基礎建設改造為綠色建設,盡量利用天然又免費的生態系統服務,讓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系統慢慢恢復健康,讓城市漸漸成為綠色的美好城市。

黃瑞茂 vs. 周家鵬

吸經驗 破傳統 重新定義好城市

黃:這本書所談論的生態與環境,是目前最具關鍵性的問題。作者不從建築的角度來探討,而是用有系統的方法來觀看城市的各種角度。作者念景觀出身,成立部落格,長年在網路寫作,現在集結出書,書中從交通、能源、水及未來城市發展等各種面向切入,並涵蓋了許多國外的經驗。

我在台灣也從事都市計畫的空間規劃,書中有我們所缺少的思維,第一、從概念性議題到極為細緻的執行,例如:保水議題,都市的水應該進到泥土裡被泥土吸收,還是應該經過處理排放呢?第二、書中提到許多國家及城市案例,可以提供台灣參考。即使書中有些想法都還須經過辯證,不過能有系統地書寫關鍵性議題。

周:作者突破了傳統思維,這裡的「突破」並非創新,而是讓讀者重新思考,存在生活中積非成是的傳統觀念。作者打破傳統價值觀,回到起點,追根究柢,去認知怎樣才是一個好城市,非常值得閱讀。

「城市」是未來的主要問題。無論政府、民間或全世界,大家往往在生態問題的末端進行思考,例如:一個建築物有太陽能發電、水資源回收等環保設計,就是好建築嗎?太陽能光電是好的,所以就應該拚命去發展嗎?這是值得存疑的!作者認為人們沒有回到「減量」這個最重要的議題上,應該思考如何讓城市一開始便能運用較少的能源。永續環境很重要,但是一般人往往著重在回收或再生的探討,而忽略了減量或重複使用的關鍵問題。

比較不同文化觀點 省思都市化

黃:近年來城市化越來越嚴重,歐洲各國亦正重新思考相關問題。過去的歐洲仿照美國以汽車代步,漸漸使得都市用地分化,產生住宅郊區化的現象。是不是適合在都市的邊緣蓋更高的房子,挑戰住宅商業嚴格的劃分,嘗試興建「緊湊城市」或「都市村落」來解決問題?或者城市應該像以前,士農工商都在同一個區域?這些問題都可以從書中對不同文化地區之比較觀點來思考,並尋找解決的方法。

周:為什麼城市是最重要的問題?根據聯合國文教組織指出,未來全世界的人口絕大多數都會居住在城市裡。從工業革命、產業革命到二十世紀末,人類大量繁殖,以人口移動趨勢看來,不管是社會或經濟等發展,都將導致人們從鄉村到都市來發展。此外,網路革命的興起是否可以讓人在家工作,我對這件事存疑,有些習性是人類共同建立的,如果已成趨勢,我不認為一時可能改變,畢竟人往都市移動是歷經一兩百年來的過程;相對來說要往外移動,離開都市也需很長時間。這本書對於人口集中都市,對生活所造成的問題,提供一個發人深省的機會。

借鏡案例 思考轉型城市的合理發展

記者:位於瑞典馬爾摩西港新市鎮的Bo01是以聯合國「21世紀議程」規劃的綠色城區,請從這個案例談談台灣應如何借鏡學習?

黃:瑞典、西雅圖奧林匹克公園等,都是以前因重工業興起受到嚴重污染的地方。後來環保意識興起,他們以創意來改變城市特性,但是土地已被污染了,怎麼辦呢?他們有兩個做法:一是從別的地方運土來填,瑞典malmo西港就是這樣。另一個是德國魯爾工業區,以生物科技的方法汰換重工業的污染。正在面臨產業轉型的台灣,應該要參考歐洲的觀點,深深檢討,

周:作者用世界上各個都市的案例來告訴我們城市的轉型,以及人願意待下的理由。這好像是城市發展必定遇到的課題,但必須思考那些措施是不是適合我們。我們不能僅僅只是拷貝,因為別人說好,我們就一味地提出「別的城市能,為什麼我們不能」。模仿是台灣所最困擾的,我們必須去思考如何才能讓城市合理的發展。

檢討環境倫理 物盡其用 消費而不浪費

記者:請談談書中所提到「消費!浪費?何時該適可而止?!」的觀念。

周:書中提到「廉價消費品真的環保嗎?」作者的結論告訴你,廉價消費品反而要付出更多,因為你買了很多容易壞的東西,然後又必須再買,製造更多的廢物,花費更多錢,代價甚高。另外,你是否發現有能源標誌的商品,好像就是在鼓勵你,趕快把你家的電視丟掉,去換新的,這是環保嗎?例如:我的手機是5年前出產的,1年前又出產更省電的機型,應該換機嗎?我相信新手機會越來越省電,但並非買新手機就環保了,你應該去思考產品的生命週期,應該物盡其用,應該思考的是環境倫理。

迎合河川 為城市保有永續發展價值

記者:請談談書中所表達的,城市與河流之間的關係。

黃:關於河川,書中提到位於日本京都的鴨川,並不是改造後就是值得學習的對象。作者點明了許多觀念,但須思考有些做法仍有再探討的必要。台灣位於山水之間,河川是很重要的城市架構;另一方面,和台灣相同緯度的其他國家大都是沙漠,為何台灣會是青山綠水之地,或許是因為高度及氣候的原因,所以討論河川,不僅僅是河川與水源地的問題,應從災害與景觀美學的基礎上,探討對自然的態度。

周:許多大城市都有一條主要的河流,因為河流的存在,才有人們的聚集。從前的人喝水、洗滌都離不開河,所以河川對城市而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英國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納河等。書中談論許多水與城市之間的關連性,讀者也可以透過作者所探討的水岸和都市的發展獲得更多了解。台北也得天獨厚,擁有淡水河及基隆河。台北真的是很美麗的城市,我剛回台灣時新的都心從大同區遷到東區,但我相信,都市發展的軸心會回到西區,因為區位環境會依循我們對水的態度而改變。

不過,我對「荷蘭與河流握手言和」這一篇文章不太支持,為什麼河會向你屈服呢?我認為河沒有理由跟你言和,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是人類要迎合它才對。最後,回到書本身。如果你對環境保持關懷的態度;如果你會用頭腦去思考,有專業能力的人,都值得去看。作者思考的出發點和主流很不一樣,從原點切入的方式,真的很值得大家去看。

NO.819 | 更新時間:2011-04-11 | 點閱:273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2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