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 2011-05-16

我的小革命 懷抱熱情 相信夢想 從生活中尋找新價值

書名:我的小革命

作者:何榮幸等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

索書號:783.3186 8765

記者/陳頤華 攝影/羅廣群

書摘:

《我的小革命》集結了24個不同的個人或團體,以具體行動顛覆傳統觀念、身體力行實踐夢想,為台灣社會傳達新趨勢與進步價值。書中從環保、公民力量、社會關懷、教育,以及文化保存等角度切入,五位編者以新聞報導方式,紀錄這些默默耕耘的理想實踐者,從發起到運作的過程,並針對政府與各界提供協助的建議。書中主人翁們用自己的小革命,為台灣注入多元價值,也讓政府與社會正視台灣當前的問題,更讓我們看見台灣向上的力量。

黃一峯 vs. 李仲彬

小革命顛覆生活態度 引發風潮

記者:請談談本書所謂「革命」代表什麼涵義?改變什麼?目標為何?

黃:本書使用行銷包裝,以「革命」一詞成功吸引社會注意。政治學中「revolution」(革命)之定義具劇烈、戲劇性、大幅度改變的特性。但別於政治學對於革命的激進定義,本書從生活態度、價值觀,以及追求的目標來做改變。台灣目前的青年格局普遍不夠寬廣,對於未來的想法往往僅守於「開咖啡店」的短期目標,相較兩岸學生,欠缺視野,本書正好給予啟發,只要小小的改變,就能引發某種價值觀的調整、新觀念產生,甚至是一種帶頭作用,引發社會風潮。淡江學生應該思考,猶如當年的民歌運動,為台灣社會帶來價值的改變,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淡江的師生要如何再度帶動如此的風潮,引起一種小運動。

李:政治學中「革命」的字眼的確是激進動態的動作,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引起某種程度的顛覆,但本書卻是「溫柔革命」,希望透過靜態、從本身發起,強調「我的」自發性漸進式改變,因此本書的「革命」別有涵義,非「剛性」的,如同台灣目前的「軟實力」,透過自身的體驗與實踐,去建立生活方式的改變,進而對人類社會的改變。

滋養沙漠綠洲 突顯被遺棄的新價值

記者:本書探討的「新社會價值」是什麼?公民力量又代表什麼?本書對政府、社會帶來的效益、關注,以及社會價值為何?並提供讀者什麼樣不同角度的社會價值思考?

黃:社會價值觀的形成往往是漸進的,更需要有領導者的帶領。以環保為例,近年越來越多人自備環保筷,甚至形成風氣,形成這樣的「公民價值」,非一蹴可幾,必須有領導作用的人引起示範,書中的這些團體正是在做這些事。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成熟專業的人屬於「內控型」,個人存在的價值不需要外界肯定,他清楚明白自己的定位;而「外控型」的人較沒自信,須要靠他人肯定彰顯自我價值。本書強調的,正是從「自己出發」的內控型表現。提供讀者新的觀點,強調「多元」與「平衡」的價值,更重視他人價值,由自己做起,透過社會運動,讓大家都能接受,就能形成「公民力量」。

李:在討論「新社會價值」之前,必須先了解什麼是「舊的」社會價值;傳統的社會價值,往往被權力、金錢、媒體的操弄所界定;而這裡的「新社會價值」則指,被社會界定的「主流」金權價值之外,那些被我們忽略,卻支撐社會進步的力量。本書突顯這些被社會「遺棄」的「新價值」,像是沙漠中的最後一塊綠洲般珍貴,並以正面方式提醒社會,未來要如何滋養、擴張這樣的新價值。

從自己做起 擴大公共力量創造社會公益

記者:讀者如何經由本書去發現或省思現今社會議題?本書帶給讀者的目的是發現、參與,還是解決社會問題?讀者也可以如何實現「我的小革命」?

李:本書的確成功引起政府的注意,包括馬政府也關注書中相關議題,開始聽到非主流的聲音,引起第一步的效應。要創造新的革命或許不容易,但可以從現有的社會運動,去「觀察、參與、理解」體會「革命」帶來的力量。另外,讀者可以開始養成對環境周遭的關懷,去發現每個角落需要被關注、被幫助的地方,不只是在乎自己所關心的事而已。

黃:書中每個章節都會提到政府、公民、企業甚至社區、個人可出力之處。依據公共行政的角度而言,政府運作是透過立法、政策工具來執行政策,當「新社會價值」形成時,政府就應該正視這樣的公權力,從立法、政策工具中,想辦法協助推動。但從社會學角度來說,一旦缺乏強而有力的公權力來執行共同規則時,則可能形成「公有地的悲劇」,即是人的自私往往形成整體社會價值的崩壞。因此,政府的角色究竟是管制還是自由放任,實在兩難。鑑於當今政府財務拮据,民間越來越富有,本書正好突顯「第三部門」,即NPO(非營利組織)的重要性,鼓勵NPO推動公民運動,創造社會公益,去補充政府無法達成的事。另一方面,本書也強調「社會企業」的重要性,企業的目標不再只是營利,而是讓部分營收投入社會公益,回饋社會,形成另一種公益力量。透過NPO及社會企業,能有助於新社會價值的推動。讀者能做到的,則是身體力行實踐公民意識,唯有讓「每一個人」都有觀念的養成,第三部門或政府部門的價值推動才有可能形成。如同書中提到,每個人都關一盞燈,就能為環境帶來更大的保護,強調的著眼點,是從自己做起,擴大成公共力量,不要忽視自己小小的力量。

正視非主流價值 讓不可能變可能

記者:本書展現何種台灣精神、社會意識?讀者又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黃:引用嚴復的「群己權界」,公民社會的自由不是漫無限制的,而是存在於對團體的貢獻,並維護團體的價值,在擁有權力時,仍保有對人的尊重,這就是目前台灣民主價值的表現。而在這樣的基本素養下,讓不同領域的人都對社會有某種程度的責任感,對社會有所貢獻與幫助。第二,台灣精神就如同書中的人物,像「水牛」一般,任勞任怨、不服輸,卻也很認命,盡全力投入,在不同崗位上,為自己的夢想打拚,這就是他們會在「非主流」價值中,願意對抗「主流價值」的原因。讀者應該正視這樣的價值,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從參與角度為公民社會帶來更大的進步。

李:對我而言,本書帶來的最大啟示,是發現自己對整體社會的了解只是一小部分,永遠不足夠,所以勿用自己的觀點,去套用在每一個人身上。社會面而言,這些人代表著創造力的象徵,在荒蕪的沙漠中,他們能創造出新的天地,用新的手法去改變現有的困難,讓不可能變可能。

NO.824 | 更新時間:2011-05-16 | 點閱:235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8 20:16:20
  • 線上人數: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