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高中時的「起立、立正、敬禮」,你有多久沒有向老師說聲:「老師好」了呢?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感謝老師讓我們能徜徉在學海當中。起身吧,讓我們在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對老師說聲:「謝謝老師!
站在門外,便能隱約聽見教室內,面對幾位研究生談論政治議題、探討兩岸關係的宏亮嗓音,生動的講課風格,讓同學們聽得入神,甚至鐘響下課後,學生仍與他熱烈的討論上課議題。他是陸研所副教授潘錫堂,喜歡將時事結合理論,以活潑有趣的方式,精闢地剖析問題,他說:「如果純粹講理論不但枯燥乏味,而且艱澀難懂。但從時事的角度切入後,學生接受度提升了,現實與生活化的事例也能使解釋和預測時事更精準。」他表示,一般人面對時事,僅透過報紙、電視片面了解,「上我的課之後,可以學會專業的分析技巧和知識,之後在與朋友家人討論議題時,切入點更純熟,見解更獨到。」潘錫堂充滿自信地說。
執教鞭30年的潘錫堂,在學生時代從來不曾作過「老師夢」,甚至堅定地認為 「我最不想做的職業,就是當老師」,原本計劃從商的他,因緣際會下追隨幾位學長走上研究所的道路,畢業退伍後,一面在本校當講師,一面攻讀博士學位,他說:「我很喜歡讀書,在備課過程中,大量閱讀及摘記重點,發現其中的樂趣。」此外,他風趣的講課風格,不僅深受學生喜愛,也經常受邀至兩岸各地演講,這使他愈加愛上教職工作。大陸所碩二蘇令綱表示,老師處事圓融,與政商關係良好,「有時會在課堂中教導我們待人處事,這是課本裡沒教的事。」而潘錫堂也會透過聊天方式與學生互動,「其實很多精彩內容都是在聊天聊出來的。」蘇令綱帶點興奮的口吻說。
潘錫堂稱自己是一位「合情合理嚴格」的老師,對他而言,學生在學術程度上的高低是其次,但「態度」是他審視一個學生很大的關鍵,當學生帶著熱情的心上課,在課堂中勇於發問、發表見解,是潘錫堂很享受的「雙向互動」,他談到:「我常跟學生講,我已經把要求的標準放到最低,只要你人來,認真上課作筆記,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他無奈地表示,有的學生把生活重心放在打工,導致出席率低;有的學生帶筆電進教室,做些和上課不相干的事,但潘錫堂強調,他不會指責、糾正不認真的學生,因為製造師生間的緊張關係是不必要的,而且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學生必須懂得自律及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走過教學半甲子,潘錫堂認為,過去的學生較自動自發,而現在的同學不太能夠被要求、嚴格對待,即使如此,認真向學的學生大有人在,他們是潘錫堂繼續在教學舞臺上揮灑的動力,他說:「我常鼓勵學生要把握得來不易的學習時光和機會,有時候機會一去不復返,切勿後悔莫及,要為自己的課業、將來,負點責任。」未來,潘錫堂計畫朝40年的教學生涯邁進,熱愛教學研究的他,將持續在教育界耕耘。(文/莊靜、圖/潘錫堂提供)
NO.868
| 更新時間:2012-09-24
| 點閱:1719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