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3-06-09

【淡江學術圈】學術研究人員專題報導─張瓊穗將教材生動化 共享數位教學趣

文/李又如採訪整理報導

緣起

「每一個老師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教育科技學系教授暨系主任張瓊穗憶起求學歷程中遇見的老師,對她來說,他們不單單只是知識傳授者,心靈層面的成長、時時鼓勵打氣,都是在她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於是,回饋這些曾經對她有恩的人,將自身所學傳承後進,「教育」這件事在她心中埋下了種子。

在美國念研究所時,張瓊穗發現因為科技的進步,媒體傳達的方式突破了傳統教學,當時很多人學習最流行的電腦科技,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她憶起自己求學時那些枯燥的課本、講義,她看見了科技讓書本「生動化」的可能, 「能不能讓學習更有趣?」的念頭於是萌生。

研究主軸

張瓊穗結合科技,主要的研究範疇在於「多媒體教學設計」、「數位學習」、「科技融入教育」三個領域,專長領域為教育科技理論與研究、數位學習理論與應用、專案管理與評鑑。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她專注在研發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如何結合不斷推陳出新的新科技、媒體的應用性,來幫助學習者學得更好、更有效率。

研究歷程

張瓊穗憶起1998年,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參與了堪薩斯州立大學一次重要的研究計劃案「eLearning Design Lab」的課程規劃,內容是讓美中七大州的中小學教師透過網路進修,攻讀學分學位。當時網路潮流方興未艾, 美國把握潮流,並應用在教育上,將設計過的教材上線,讓知識傳播無遠弗屆。當時,他們結合了美國多所州立大學不同領域的教授及博士生,從三、四百位中小學老師挑出60位高學習動機、願意嘗試新學習方式的教師們,利用研究團隊設計的課程和平臺來進修。這些具有高學習動機、願意嘗試新學習方式的教師們, 最後完成課程的僅有20人。這個研究讓整個團隊十分受挫,發現網路科技固然非常方便,卻並非適合所有人。然而,張瓊穗卻在其中得到啓發,「雖然那次研究成果不盡理想,卻讓我發現了這條路有趣的、很大的努力空間,也開啓了我對研究數位學習的興趣。」

2000年張瓊穗學成歸國,當時網路科技的應用風潮也剛剛開始。張瓊穗發現,科技固然方便,但「拿它來做什麼」、「如何應用這些科技去教學與學習」,值得研究。她認為電腦的多元性、多媒體的延展性,應用性層面是很廣的,「不應該只拿來玩遊戲!」於是,張瓊穗投入ICT教學應用(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資訊科技和通訊科技的合稱教學應用),即以資訊通訊技術來融入教學活動的實施, 幫助教師學習專業知能。她也進行學生的ICT學習素養調查,透過調查學生在數位方面的學習風格和自我效能的評估,讓教師們可以設計出更符合學生需求的教材,「從事這樣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在推廣新的教學方式、策略時,推廣得更好。」這是早期張瓊穗在科技融入教育方面的研究。

「從早期的電腦單機,到現在行動載具無時無刻都可以上網進行學習, 我的研究歷程也跟著這些科技的演變。探討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因素也有所不同,教學學習的設計也會更多元。」張瓊穗希望,學生不再侷限在一間教室裡,透過這樣的研究歷程,可以擴大他們的學習空間與環境。另外,隨著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時代降臨,科技應用的層面擴張,張瓊穗也投入相關多媒體教學設計及數位學習的研究。多媒體教材的設計即是將傳統教材「生動化」的過程,她不斷嘗試新科技,讓使用媒材能呈現更好的效果,吸引更多人願意學習。

張瓊穗的數位學習的研究,透過課堂,以行動學習讓學生利用戶外探索,結合科技的載具,讓虛擬和真實地學習融合在一起。例如她的在「遠距教育概論」課堂上,要求學生「探索紅樹林」,讓學生簡單蒐集的資料後,透過實際參觀紅樹林、訪問生態館館員等活動,結合這些來自「現實」的素材——聲音、影像,做成數位媒材、設計成教材,做出互動性, 報導出真實的紅樹林生態是怎麼樣, 甚至可以連結到國外類似的生態環境,真正擴增學生的視野,這就是行動學習帶來的好處。這門「遠距教育概論」課,也曾獲學習與教學中心遠距學習發展組評選為「99學年度優良遠距教學課程」。

研究成果

張瓊穗長期致力於推動多媒體教學設計及數位學習,此外,她在學術領域上的研究表現,除了有中文期刊發表、研討會論文及專書外,在國際期刊論文發表也頗受肯定,其中張瓊穗2011年發表「Usability testing for e-learning material for new employee training: A design-based research approach」論文,收錄於BRITISH J O U R N A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TECHNOLOGY期刊中,該期刊被S S C I收錄,且其影響力係數的排名在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領域中為前6%。(資料來源/參考服務組)

在應用方面,早期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ICT素養現況——「Exploring the Media Literacy of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等三篇系列論文,研Ecology Exploration Project」與「行動學習科技在環境議題探究活動之設計與應用」等等,提供給有意從事行動學習的教師或學者作參考實作。另外,她設計的多媒體教材:「問題導向」策略融入數位訓練教材發展之研究-以便利商店新進員工訓練為例,系統化地將原本生硬的員工訓練手則變成可以實際模擬的軟體,讓便利商店直接使用, 讓新進員工從實作模擬之中更快瞭解應該要學習的事物,事先作好準備, 便能快速上手。

未來展望

談到未來對數位學習的展望,張瓊穗仍會持續專注在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上,配合不斷變遷的科技、媒體呈現方式,嘗試新的方式去結合,設計出一個適合學習者的教材。她表示, 就如同電影藝術從原本35釐米底片、到數位化;從2D平面到立體的3D、未來甚至有4D的新體驗,但是電影本身的價值不會改變,就如同學習之於科技應用,「科技不管再怎麼樣變化,最重要的仍然是學習本身!」

恩師諄諄教誨 育成現在的我文/張瓊穗

國小的時候,我的家就住在學校附近,有位恩師明白我的個性——比較會緊張、擔心,因此常常經過我們家的時候,聽到我在「朗誦」背課文,他都會說「瓊穗有在唸書!」當面鼓勵我。老師從大陸來,也會邀請我去他家玩,跟著老師一起做山東餃子,對小小年紀的我來說,又稀奇又好玩。我覺得老師對學生的關懷與付出, 影響力是很大的。隨著年紀增長,求學的歷程也遇到過許多老師,對學生永遠不放棄,就算教學嚴格,出發點也都是為了學生好。這些老師的楷模、付出,以及願意分享給後進,傳承下去的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 在心中種下了想要回饋恩師、走向教育的種子。

就讀堪薩斯州立大學時有幸加入了一個優秀的研究團隊,讓中小學的老師得以透過線上的課程進修拿到學位的研究,雖然最後我所負責的研究成果不盡理想,卻更讓我有興趣往數位學習的方向邁進。而當時研究團隊的主持人Dr. Edward Meyen也不斷鼓勵我,面對這麼大的挫折,他卻說,「就算是失敗,它也是一個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給之後相關的研究做參考。」那是一個非常好的學者風範,讓我不再害怕研究結果的失敗,砥礪了我的信心,能夠持續不斷地探索這個新的領域。

完成研究所學業以後,我回到臺灣。剛好當時教育部也在推行遠距、數位化教育,正好有一個發展的舞台。在淡江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老師,便和他們合作,共同研發了很多有趣的計劃案。回想求學歷程,以前的教材不但單一,紙本的東西也很無趣,我們就一直在想, 怎麼讓這些教材「活起來」,讓學習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我們設計遊戲、增加互動性、讓平面的教材立體起來;增加連結性,讓一個關鍵字可以連到其他的線索和資訊。我常說我們就像一個創意料理廚師,費盡心思把同樣的食材做成不同的菜,讓學生們願意吃、也可以得到那道菜的營養。

這幾年接了行政職,邊做研究邊教書,生活真的是忙不過來——像是常常花了很多時間備課,有時學生不買單;開發新的媒體教材,以為會完美運作,到最後突然出包搞砸整個研究實施;準備已久的期刊論文被退稿、作研究遇上瓶頸……等等。但每次覺得進行不下去的時候,透過教學現場學生的回饋,或與其他志同道合的老師討論,又會激發出新的靈感,興起「我還可以做一些什麼」的念頭,動力於焉產生。我想只能這樣慢慢紮根,才能得到飽滿的果實。所以,從事學術教學與研究真的很需要熱情,還有一股傻勁。

當有學生給予一點小小的回饋的時候,世界仿佛又得到了運轉的動力。就像我剛回來教書前幾年,有一位學生在大二就自願跟我做研究,前後參與完成了四個國科會研究計劃案,後來也有不錯的發展。教育,就是如此吧?當你的教學,能帶給學生新的體驗、刺激,幫他們打開一扇窗、拓展新的視野,讓他們的生命有一點點的改變,甚至青出於藍的時候,總讓我覺得非常欣慰。

回想起美國研究所畢業時,指導教授也希望我可以留在那裡繼續和他們一起研究。但是我就覺得我應該回來臺灣,我從這裡出生,求學之路上各個恩師的諄諄教誨,育成了現在的我。雖然那裡的機會很好,但我覺得我必須要回饋,貢獻我所學給予更多的學生。或許,這就是這十二年來持續不斷的動力吧!

NO.899 | 更新時間:2013-06-09 | 點閱:171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