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02-10-14

曾昭旭:人文修養省思在日常生活中是點滴累積

演講時間:10月7日PM4:30

演講地點:活動中心

演講題目:在不景氣中的人文修省

演 講 人:本校中文系教授曾昭旭

主辦單位:文學院

(陳震霆攝)

【記者曹瑜倢整理】文學院在大學裡本就是第一個重點學院,「人文」本來就應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在稱謂上,對他人的敬重即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表現。因為懂得如何去敬重他人,文學院的學生會較一般的學生有人文修養,知道如何去督導己身。一般人的眼中,考上理工學院的學生較受歡迎,而文學院的學生則是因為受外在環境影響,普遍不受肯定,但也是因為這種情況下,才使得讀文科的人更會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

人文修養省思在日常生活中是點滴累積,太過現實的環境下,人們對於生命之間的關係,以及朋友之間的情義,往往因為沒有太多機會接觸,而有所忽略。雖然機會容易和讀文科的人擦身而過,在大我的環境之下會使人自覺,孟子說:「人恆過而能改。」知道自己如何做是對的,然後去將錯誤更正。在經濟不景氣下,於公教人員身上最容易發現人文修養,因為在景氣一片看好時,沒人會注意這個行業;現在景氣衰退卻遭人妒嫉,一般人常常解讀成:「這是份鐵飯碗的工作。」但他們沒有想到這就是在環境下,如何去應用人文修養穩定本心。

在不確定的本質裡,人性都有一個無可逃避的要求,即是在變動不居、無常的外在下,找到一個永恆不朽的確定性,於安身立命下,找到人生中的依歸,才不會去害怕人生內在對『多』的不確定。在一般較上軌道的世界裡,常誤以為權利金錢是可靠的,所以人們汲汲營營的追求;直到動盪不安下,驚覺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可靠的事物不再是絕對。此時人文精神修養開始凸顯意義,所有的外在資源條件是一個「本」,其「根」即是用人道省思去觀察。

內在是出於自心的,意義價值即是永恆性,能夠皆空所有即是永恆。內在是否精通永恆,端看己心是否完全無私。在現況,人文研究的不是如何賺錢,而是如何讓每一分錢有意義;在追求功名利碌之時,讓每一點功不會造成對人的傷害。追求外在的人不知如何灑脫,此時才會發現人文的重要,而讀文學院的人,即可對社會有所貢獻,願意替他人消除不必要的雜念。

找尋自我內在根源意念是要持續的,知行合一加強自己的生命體驗。經濟不景氣使許多人徬徨焦慮,這是人生觀需求上有所缺陷,誤從與價值無關的外在事物,想要找到價值上的真確性。在本質不確定的無常世界裡,想要找到人生的確定性,從有限中找無限,變動中找永恆,是一種自限。將不景氣看做是一種氣息,是一個開始去反省人生觀,及價值觀錯亂的問題。

整個二十世紀超過人文的,即是科技;不能說它是導致整個環境不景氣,而是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有巨大的改變。恣意剝削他人成了社會下的自然產物,同情和愛消失,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質漸漸取代善良的一面。不適者生存心態,自私自利的心,使得生命的價值不再那麼可愛,在彼此之間找不到一個平衡,過度發展而有所失衡。

實踐本身的力量讓自我有所成長,這是個「行」的人生觀,在這個環境下,我們可藉著人文去矯正失衡的態度,能夠濾清雜質,就能重新自省,得到自然而然散發的人文氣質,自我真實的實踐,才能和他人真心的分享,在經驗分享中才能找到真正的人文功效。

NO.513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8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2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