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元年系列專題 2017-03-23

【第五波元年系列專題一】第一波奠基 高教興學先驅

■文/陳品婕、廖吟萱 整理報導;資料、圖片來源/《淡江大學校史》、《英專週報》、《淡江週刊》、《淡江影像60》、本校資料照片、校園素材庫、總務處

本校是全臺第一所私立高等學府,1950年創校至今,重視「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三化教育,歷經奠基、定位、提升與轉變四個波段,篳路藍縷,力爭上游,逾一甲子的耕耘,始終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緊緊相繫,與高等教育的變革息息相關,是一所培育具心靈卓越的人才之綜合大學。

高等教育面對少子女化的衝擊與全球化的激烈競爭,本校厚植資源、用心治校。今年,隨著「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落成,即將邁入第五波,開放全校師生參與思考未來發展願景的同時,本報製作系列報導回顧第一波到第四波歷史的傳承與波段建設,並前瞻第五波。

私人辦學受矚 淡水鎮贈永久校舍基地

第一波奠基時期(1950年-1980年)係指本校英專和文理學院篳路藍縷,採質量並重政策的時代。本校由張驚聲、張建邦父子創始於1950年,原擬以籌設淡江大學為目標,遂而向教育部提出申請,礙於規模和法規限制,先以「淡江英語專科學校」成立,是全臺第一所私立高等學府,更為私立大專校院的興學,探尋途徑。創辦人張建邦以「樸實剛毅」為校訓,提倡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更是本校永續經營與發展的根基,培育無數之優秀人才,並支援國家政經、社會與文化發展。

1953年是本校的轉折點,由於淡江英專辦學受到國家肯定,淡水鎮贈送永久校舍基地,正是現今校址;1957年「英專路」鋪築完成,即是通往學校的重要道路,著名的132階梯「克難坡」也矗立眼前,現今依舊能感受草創時期的艱辛,以及一步一腳印的堅毅精神。

專科改制學院 文理開啟教育大門

本校逐步拓展藍圖,興建校舍、擴充硬體設備、延攬優秀師資,打造健全堅強的學術殿堂。1958年獲得教育部核准,從「英語專科學校」改制為「淡江文理學院」,除了初始的英語專科外,增設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數學系、化學系、商學系5個學系。

1960年,是改制淡江文理學院後,首屆畢業生參加畢典,由院長陳維綸、副院長張建邦親自帶領「新學士」進行校園巡禮。《淡江週刊》即在當期報載四點勉勵: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二、進德修業,日新又新。三、飲水思源,毋忘母校。四、協助建校,共同努力。期勉學子發揚文理學風、開拓淡江文化。

1962年,學生活動中心落成,淡江文理學院適逢十二週年院慶,時任監察院院長于右任蒞臨本校,也為牧羊橋的落成進行剪綵。《淡江週刊》第148號報導,前任董事長張居瀛玖說:「勗勉全院師生百尺竿頭,更求進步,對社會各界熱心教育人士給予本院的協助表示謝忱,對學生活動中心將於院慶日舉行落成典禮而感到欣慰。」

1963年,女生宿舍松濤館竣工啟用,由已故董事長張居瀛玖剪綵,並邀請時任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進行啟鑰。為免學生通學奔波之勞,又於1966年、1972年再興建互助館、自強館,打造更舒適的住宿與學習環境。

培育科學人才 蓄積研究能量

當年配合國家發展化學工業和經濟建設,本校積極培育科學人才及充實設備,興建「鍾靈化學館」,1959年適逢九週年校慶舉行落成典禮。1963年再新增物理系。

1964年,淡江文理學院舉行院長交接典禮,由創辦人張建邦接任,除了感謝前任院長陳維綸在職期間辛勤耕耘與貢獻,並於會中揭示四點努力目標:一、願在最短期內改制為淡江大學。二、增制聘優良師資,提高學生素質。三、使學生養成自由民主精神及良好的公德心,以期在此開創新途。四、本院一向愛護同學、關切同學,今後更當加強。《淡江週刊》第198號報導,張建邦院長於1964年開學典禮中勉勵新生,「一個好的學校不僅是只靠優良的師資和雄厚的資金,還要靠長時間的經驗累積,才能有助於學風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

爾後,受聘為名譽教授陳維綸讚譽創辦人張建邦為「英年有為、抱負遠大」之青年,期許在數量及質量上有更多建樹,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深耕國際化 培育外語基礎

本校以英語教學起家,扮演先導角色,故外國語文學系為最早設立的學系,在1964年至1966年間,外文系英文組另增設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語文組,以及東方語文學系(現日文系),培養多元文化、文學及外交人才,為淡江國際化扎下深厚的外語基礎。

為注重語文教學,1966年興蓋文學部大樓,並新增歷史學系、教育資料科學學系。時任文學部主任戚長誠感謝董事會和院長張建邦支持外,並鼓勵同學們勤勉學習,愛護環境。往後十餘載更不斷擴充學習資源,包括設置語言練習教室、延攬名師,期以孕育更多莘莘學子。

1966年,視聽教育館落成,邀請到時任司法院院長謝冠生來校剪綵,他讚揚該館設計新穎美麗,設備先進。隔年,視聽教育中心再增添錄音、錄影機等設備,且電化教室運用電影、幻燈片在視聽教學上,當時驚豔國內教育界。

1967年,本校舉辦十七週年校慶,並舉行騮先紀念科學館竣工落成典禮、驚聲先生銅像剪綵。科學館的興建充實了科學研究設備,同時紀念本校董事朱家驊(騮先)先生。

強化行政效能 支援學術發展

1969年,本校慶祝十九週年校慶,於慶祝大會中舉行「會文館」破土奠基典禮,會文館之命取自《論語》所云:「以文會友,以友會仁」之意,以便校內舉辦國際型學術會議時,有宿舍、餐廳提供海內外學人日常生活所需。1970年,行政大樓舉辦落成典禮,聚集校務、教務和總務等單位,時任常務董事長林添福曾表示,「行政大樓的興建,在使各行政單位能集中辦公,以提高行政效率,為同學提供更方便的服務。」

同年,本校建設校內第一座露天游泳池(約為游泳館現址),培養教職員工生健康的運動習慣,當時已設有循環淨化系統裝置、洗眼機等,設備相當超前。

工商學院育才 契合時代發展

追溯商學院創立過程,自1957年設立商業科到1975年,配合當年政經情勢,對會計、財務管理及保險知識的需求,陸續發展出企業管理、會計、統計、銀行、保險、國際貿易及合作經濟等7個學系,孕育許多業界商業人才,包括時任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吳再益、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現代保險》創辦人黃秀玲等人,與臺灣社會共同創造經濟奇蹟。

工學院於1960年開始積極培養工科相關人才,從測量專修科(現土木系)逐步拓展到建築系;1969年,校內斥資數百萬建造實驗室及實習工廠,1970年至1977年間增設機械工程學系、水利工程學系、化學工程系、航空工程系、電子工程系、電子計算機科學系等,遍及各工學領域。其中,電子計算機學系的創立,在七○年代全球邁入電腦時代之際,引進磁碟機、終端機及IBM電腦設備,讓本校在軟體和知識文化的培訓上相當超前,且發展資訊化符合產業界需求,更是受到國內教育界矚目。

本校於1976、1977年創立航海系、輪機系,專門培育航海、輪機科技人才。當時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捐資興建「商船學館」,並捐贈各項有關航海、輪機之教學設備,後因國家教育政策的變更,停止招收學生,於1989年歡送最後一屆學生後,擘劃為「海事博物館」,免費開放各界參觀,持續推動海事教育,並將教育觸角從學校延伸到社會。

NO.1031 | 更新時間:2018-05-08 | 點閱:118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09:27:12
  • 線上人數: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