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2-04-29

無形的「橋」 張建邦

淡江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淡江大學校園內卻有一座無形的橋。沒有圍牆,所以淡大師生有立足淡江、放眼世界的胸襟,自由思潮的學風。而無形的「橋」就是淡江時報,則肩負起多向溝通的功能,包括師生、校友、家長、社會等,讓彼此訊息相通,心心相印。

五十年前淡江英專創校未久,我就體認到報紙的重要,人類有好奇的天性,人的自私心更促使他關心周遭的一切,而新聞學理上也說「讀者有知的權利。」因此,使全體師生了解他處身的環境,了解攸關他一切的利害關係,乃所必需,所以英專週報於焉誕生。學校從淡江英專而文理學院,而淡江大學,英專週報也由淡江週刊,而淡江時報。

回首過去英專週刊發行了12期,淡江週刊發行了1152期,而後七十八年更名淡江時報到現在,竟又500期了,時報發行500期固然是一個階段值得慶賀,毋寧說也正是慶祝創刊五十年,饒有意義。

把決策告訴教職員生,也反映教職員生的心聲,是我一貫所主張與踐履的。學校的遠景,近期的計劃,當下辦理的重點,以及我們的定位、資源、優缺點,透過時報,大家了解,心中有數,才會齊一步驟戮力以赴。回思過去主持校務期間,遷建台北城區部大樓、五年計劃、世學計劃乃至於升格大學等等,我是充份利用它的,也讓一切校務透過它,讓師生員工充份了解。同時,向社會、政府大聲吶喊衷心呼籲,也讓校友、家長、社會從而認識淡江,支持淡江。

了解與溝通不是單向的,也要有來自基層的聲音,套一句行銷管理的話,應來自顧客。學校要聽取師生、家長、校友的意見,有他們的建議與不同的反映,才能促使單位主管的反思,促使各項措施更周全圓滿。所以,我一向認為淡江時報一方面為學校的機關報,宣導學校的政策,另一方面它既是「報」,則應發揮「輿論」的功能。歐美先進國家把報業看作「第四權」,真實、正確、公正、客觀報導事事物物。因此,時報的學生記者應分佈各學院,充分反映各種訊息,報紙上開闢大學論壇、讀者投書,廣納建言。我一直以為,善意的批評與建議,無損於校譽,反而促使進步。同時,我希望各級主管與系所負責同仁,不要受社會的影響而拒絕記者、害怕記者,應接納他們,協助他們,並教育他們,我們的學生記者實在可愛。

淡大已建校五十二年,一直到民國七十二年才有大眾傳播系,而淡江週刊、淡江時報的存在,另一個無形的收穫,則是培育了為數甚多有志新聞文化事業的人才,讓他們在校時有一個磨鍊的機會及實習的園地,而後成為馳騁職場的高手。我幾乎從不間斷的每年兩度參加學生記者們的寒暑訓,與他們聊天,為他們打氣,也交付他們任務,期望他們個人有所收穫,為同學、為學校也盡到一份「報人」的責任。

每週一到辦公室,我就急著看淡江時報,幾乎一字不漏,從它可洞悉校園的一切。當然,時報並非盡善,同仁雖已盡力,有待改進之處甚多,期望記者編輯們,把這座校園的「橋」搭好,建設它、保護它,使校園的溝通無礙,心靈相通

NO.500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4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5 19:16:22
  • 線上人數: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