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02-08-08

我以淡江為傲 █李顯榮(立法委員、建築系校友)

民國五十五年九月,我隻身離開故鄉台南新營,乘坐夜快車北上,早上六點到達濛濛細雨的台北火車站,拿著小雨傘和一只黑皮箱,轉淡水線火車流浪到淡水。回想小時候哼著「粘仔膠、粘到腳、教阿爸,買豬腳」走上鄧公里水源路,一步一腳印爬上克難坡(舊稱好漢坡),腳底沒有粘仔膠都是紅泥巴,當時淡水鎮很多路面沒打柏油,雨天紅泥泥濘,晴天紅塵飛揚。人煙稀少、兩三店家而已,風雨考驗學子智力與信心。

映入眼簾的校園只有宮燈大道教室、活動中心,平房宿舍,各項設備不理想,資源有限遠不如公立大學有充裕的硬體,但當時文理學院院長張建邦、化學系主任林雲山、實習銀行經理蔡信夫、後來的數學系主任張紘炬,都是年輕有為,短小精幹,像拿破崙一樣為公為私,飲燒酒、交朋友、專業的教育家,老師們敬業精神讓我們產生信心。當時學生有二千多人,所有淡江人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這股熱忱,長久以來一直影響我的為人處事原則。

在淡江建築系期間每週六下午,有一個大二、大三、大四同時上課的設計學程,可以選擇指導自己的老師,多元豐富的教學,讓學生吸收各種學派,比較不同學術理論基礎。連續四、五天沒睡覺,趕設計圖是建築系常有的作業,同儕間,有的帶電鍋、泡麵、大家一塊在教室裡吃大鍋麵,有些同學外出買菜,有些負責畫圖,互相支援、打團體戰,感覺就像大陸人民公社一樣,但實際上是集體創作,發揮團隊精神,淡江自由開放的學風,造就出建築師數量全國第二名的淡江建築系。如今淡江高樓林立、設備完善、草木扶疏,學生近三萬。人才輩出,已屬世界級名校,咱們以淡江為榮。學弟、學妹更加努力加油吧!

除了埋首書堆外,自大二暑假開始,我就到校外建築師事務所半工半讀,在「金錢免提起,工作有興趣」理念下,吸收建築設計實務,營建工程管理的經驗,增加人際關係,使我更能開放自我,關懷別人,擁有能力。對日後在校課程,學以致用,明快決策的能力,裨益頗多。

民國六十年退伍,建築師高考及格,回母校擔任助教,原計劃出國留學深造,但因財源不足,無法成行。我以學生時代經驗,當助教陪學生一天二十四小時無私無我,開創學生創造力,畢業人數四十五人中有三十七人取得建築師執照,我們都感激母校栽培。

隔年我到有發展潛力的台北縣新莊,在無親無戚、白手起家的新環境創業,秉持專業有效率、設計有創意,建立事業基礎,在自助人助的理念,一方面參加社團,一方面擔任義務顧問,推動各項公益活動及發展體育運動。七十一年起以「議會要專才,問政要人才。服務無分派,做事最勤快」的民意期望,當選兩屆八年縣議員。而後,毅然赴美攻讀企管博士,將習得的理論與實務結合,如何有效領導,人性管理,執行規劃,過程評估,決策形成等等,應用在生活領域。

八十一年起我更以「統獨放兩邊,民生最優先」理念,至今連續當選四屆立委。我個人常想,環境沒有改變我敦厚、樸實、刻苦的本性,而終身學習,自我成長與工作的歷練,反而成就了我得以發揮潛能,邁向自我實現的機會。

三十多年來我經歷多元化的工作,累積數不盡的學習與歷練,有挫折的甘苦,也有成就的喜悅。這期間的酸、甜、苦、辣,使我承荷更多的挑戰與應變,隨時準備資料,參與政策決定,作好各項協調溝通等。也讓我深切感受「學而後知不足,作而後知不足」,激發接受更多考驗與學習的動機。我個人非常期望能更成功,我知道只有「結緣,骨力,再打拚」,才是創造成功的最佳捷徑。

今年起我擔任母校校友總會理事長,五月考回母校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這是我認同母校教育、回饋母校的大好良機,願藉此機會鼓勵所有年輕學子,把握良機,努力學習,必能在未來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NO.508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65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