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導讀 2019-06-03

《後石油城市-城市未來的歷史》導讀/未來學所副教授紀舜傑

書名:《後石油城市-城市未來的歷史》;作者:希爾帕等;譯者: 王聖智, 宋蕙吟;出版社:台北市立美術館;ISBN:978-986-04-5900-5

城市可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象徵,由英文的city與civilization同一字首即可看出。目前全世界有超過半數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若說城市是當代文明的載體也不為過,然而當代文明難以定義和具體展現,但人類在城市中所表現出來的能量,確實是形成當代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一環。此書的出版主要是搭配「德國對外文化關係學院」主辦的「後石油城市」展覽,透過書中完整且集中的描述,濃縮展覽內容的闡述。

全書區分為永續性、都市運輸和都市系統三大面向去解構城市,呈現了亞洲、非洲與美洲各地具有環境意識的創新都市規劃案例,讓讀者能認識何謂綠色建築和綠色城市,科技與環境在許多地方呈現衝突,但在這些城市案例中,展現了兼容並蓄且具有人文意涵的融合。例如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的瑪斯達市,外觀為阿拉伯傳統城市樣貌與規劃,內在則大量應用再生能源,減少了百分之七十的資源消耗,主要是綜合評估自然氣候後,再利用太陽能、風力發電和水資源回收等方式。

都市運輸部分,除了探討大眾運輸工具之革新與創新,也包含了系統的規劃與演變。像是汽車的存在,慢慢隨著時間去影響城市的運輸空間規劃,而多數城市的交通混亂就是源自於規劃上的應變不及,而書中提出一些建議,如重新配置都市空間以減少交通流量、環境友善的機動系統,並透過整合機動系統、多中心城市、針灸式都市規劃等方式,讓城市能順利成為優質的大都會區。另外文中也介紹了紐約市的高線公園,這個將舊的貨車高架鐵路改建為長廊式公園的知名案例,不只讓城市有新氣象,同時也因為有市民的參與構思,在歷史上有獨特的意義。書中也介紹了西雅圖、巴黎和首爾等城市的改革與創新。

最後以都市系統的介紹來貫通前面兩部分,單元中主要是分析在不同區域所應用的概念,美國費城利用「都市空隙」做為綠色發展,如綠色基礎建設、農業生產等,馬德里則參考針灸型都市規劃推出「都市觸媒」計畫,導入居民自決的空間使用,「觸媒」是綠能或空間等硬體設施,也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後石油城市充滿著無限可能,看見文明在城市中進行的化學變化。在未來的未來,人們回頭看到這些努力,也許是另一種亞特蘭提斯的縮影,但也可能是人類對自身文明的驕傲,宛如我們對文化復興所扮演的歷史意義一般。

NO.1088 B | 更新時間:2020-04-04 | 點閱:106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3 15:19:38
  • 線上人數: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