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 2021-04-25

【一流讀書人對談】大傳系助理教授馬雨沛x教心所副教授張貴傑 梳理《跨能致勝》內容

書名: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作者: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譯者:林力敏, 張家綺, 葉婉智, 姚怡平

出版社:采實文化

ISBN:9789865071394

索書號:521.1 8965

文字/林靖諺整理 攝影/林薏婷

前言

近年職場上稱有多重職業和身分的多元生活方式為「斜槓」,各級學校也都鼓勵跨領域學習以增進自身的廣度和深度,與過去強調單一專業深度鑽研並貢獻於社會的思維,似乎有些牴觸,而隨著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的發展,專業分工的科系架構似乎也無法面對未來挑戰。

《跨能致勝》一書在探討,「廣泛經驗、多元涉獵、觸類旁通」或許才是跨領域培養的關鍵,本書作者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過去擔任知名雜誌《運動畫刊》資深作家,曾研究無數頂尖的運動員的資歷,提供精彩的案例故事帶領讀者了解多元興趣是促進學習的方式之一,因此本刊特邀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馬雨沛、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張貴傑,針對本書所提的觀點進行討論。

記者:這本書中,提到跨領域學習才能在不友善的環境下成功,那兩位如何看待這樣的論點?

教心所副教授張貴傑(以下簡稱張):我認為不管是專業還是跨領域學習,其實對「成功」不一定的答案,因為這不是二分法世界。這本書雖然想挑戰「一萬小時定律學習」,但其實找出符合學生的適性教學方式比較重要,華人世界的父母多半會在教育上干涉孩子本身的意願,讓他們少了自主學習和探索歷程,這是有些可惜,因為只有透過不斷的自我探索才能找出熱情,並在這過程中學到各式的經驗和體會,透過反思認識自我,而不是去滿足世人眼中成功的標準。

大傳系助理教授馬雨沛(以下簡稱馬):我從很久以前就在思考「如何才是成功」,但後來得出一個結論是,「成功由自己定義的,而不僅外界來看的。」本書前半段雖挑戰「一萬小時定律學習」的成功,後半段提出「每個人成功方式是不一樣」的觀點。從電影「阿瑪迪斯」中,安東尼奧・薩列里努力磨練琴藝也擔任維也納宮廷樂長,面對莫札特天才天賦而心生妒恨,我想說的是,難道安東尼奧・薩列里的努力就錯了嗎?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因為成功在每個人身上是不一樣的。書中雖有個案分享,但不太容易推論到通則,需要省思「難道老虎伍茲就不是成功了嗎?費德勒就是成功了嗎?」的觀點。

記者:書中提到多方探索尋找自己的能力,自我探索是學習過程重要的階段,該如何培養自我探索的能力?

張:現在學生的科系選讀、生涯發展很多都是由父母親決定的,孩子也擔心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進而配合,但這樣也會讓他們無法自主思考,繼而失去自我探索的能力,也少了自我認同的形塑。過去曾進行兒少保護社工工作中,遇到一位孩子對宮廟十分有興趣,經過訪談後得知,在家庭破裂之前,父親常帶他走訪宮廟,18歲後他堅持休學工作。我們進行追蹤輔導後發現,這位孩子是在自我照顧和就業方面最穩定的,他看似不平穩的環境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因為他比一般孩子多了一個能力,知道人生必須要靠自己。所以,在談這個問題的前提是,父母必須要讓孩子自我探索,孩子自身也要勇於爭取自己的興趣,接著就能發展自我探索的能力。

馬:我認為這本書比較談的是菁英主義,目前臺灣的教育和學習環境和本書是有落差的,臺灣大學學歷普及,若不只是談菁英成功的話,會發現固定的套裝知識並不適合現在的環境,而探索需要從本身做起,盡量去嘗試,喜歡的、討厭的,都試試看。不過,這本書雖然副標提到AI時代,但內容幾乎沒有提到該如何去做,這值得我們去思考。

記者: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如何看待第二次機會?

張:在尋找自我過程中,應該要允許失敗的,不過有很多老師不允許學生犯錯,導致學生不敢去嘗試,也自行規範「好學生」就應該屬於哪些規範,我認為,犯錯是一個教育過程,每個人都值得也應該要有這樣的機會,因為只有透過犯錯才有機會修正,也才能認同自己。

馬:在我的「社會行銷與實作」課堂上,過去曾和協助飛行(非行)少年的公益團體合作,希望學生能運用行銷方式達到社會公益價值,有些學生看到飛行少年是自身行為偏差造成的後果,為何要幫助他們?當時我反問:「人生值不值得有第二次機會,值不值得我們給人第二次機會?或許在未來,我們也需要再一次的機會。」經過溝通後,學生也願意協助募款。我想表達的是,犯錯就沒有第二次機會其實是不對的,而對學生來說,「犯錯就不是好學生」而導致不敢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才是自我探索重要的一環。

記者:從教育的角度該如何去實踐多元領域教學?

張:學生要去善用思考工具和方法,教師要激發學生從過去的知識解決現在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這就是一個過程。不過這本書的限制在於只著重在個案,沒有提到團隊合作,我認為未來是專業合作的時代,不同領域會激出各種刺激和看法,必須學習是否有能力去傾聽別人的專業、看待別人的優點、調整並貢獻自已的專業等;另外,這本書可惜的地方在於,沒有提到「如何善用現有能力」,一個人是沒辦法上太空的,未來時代是團隊才能成就的,所以彼此關係中找出連結,才能讓世界有更大的可能性,要與世界連結,而不是做個人英雄。未來解決問題時是可以透過多元跨領域來解決的。

馬:所謂的專家,常因為太專注了,以至於不太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但這其實是一個思考路徑,擔任大學教職的我們還是要用寬容態度來幫助學生,學生需要拓寬自己的廣度,能在合作學習和團隊分工中,發現團隊成員的優點,若一個團隊的異質性越高,就要越相互合作,因為自己是無法全面跨域的,如何實踐多元跨域,其實就是鼓勵學生團隊合作。

記者:社會上會像「老虎伍茲」跟「費德勒」這兩種專業養成背景不同的人,若是他們在一個團隊中必須要合作的話,該如何協調?

張:我不知道這兩人是否能夠合作,合作是需要雙方要有意願的,即便這兩人沒有合作,但各自也都要跟經紀人和形象顧問合作,若一群人有共同的興趣且願意去做,這就是最好合作可能性;教師喜愛使用「合作學習法」,因為要幫助他們與不同領域的人來一起共事,在這過程中,會學習到一些耐心、同理和協調的能力。

馬:所以這也可說,合作也是經由學習的,讓你能夠在團隊中更順利、更能達成效果。團體中有各式各樣角色,透過學習慢慢地讓團員去珍惜每一個人。這幾年,在管理上有個蠻有趣的比喻,就是以《西遊記》的角色來比喻,個性迥異的人如何一起完成團隊目標,也就是取經。所以不同背景的人的合作是必然的趨勢。

關鍵字 #多元 #跨領域 #合作學習 #馬雨沛 #一流讀書人 #讀書人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122 B | 更新時間:2021-04-30 | 點閱:87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