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時候不知道比知道更好。」獲頒108學年度特優導師的經濟系副教授兼主任林彥伶,認為這樣學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探索,林彥伶會在課程設計一些有趣的遊戲和故事,讓學生可以真正參與體驗,而不是一直單方面告訴學生應該要做什麼。
林彥伶教「循環經濟」課程,之前在淡水忠寮「承租農田」,同時思考如何生態永續等問題,她表示,和農田主人早已成為好朋友,帶學生去有心靈涵養的意義,在「世外桃源」般的農田,師生都放空感受大自然,也能輕鬆聊天交流。
為了推廣經濟學及讓學生們反思自己可以為社會做什麼,林彥伶在經濟系成立「經探號」團隊,帶領同學到各地國中小推廣經濟學,更三次前往「柬埔寨」做海外志工。她會特別邀請在系上較邊緣或是不顯眼的同學加入,讓他們在團隊中找到朋友,增進對系的認同感。
有一次前往「柬埔寨」,林彥伶就特意找了幾位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以學分來說服他們參加,還到處找經費補助,告訴他們是代表臺灣出國,是「無國界經濟學家」,經過半年培訓,到了當地學生突然英文快速成長,也獲得成就感,甚至影響很多想法。有學生表示,以後要去東南亞工作。林彥伶讓這些學生以服務影響了生命價值觀。一位參加完海外志工的同學也在給林彥伶感謝卡中寫到:「謝謝妳在這條路上堅持著,我才能看見這樣的風景。」
在林彥伶12年的輔導生涯中,最難忘的無疑是第一次的輔導需要面對家長。她坦言一般只需要面對學生,沒有面對家長的經驗,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不過經過那次經驗後,林彥伶也不斷思考自己未來應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輔導問題。
林彥伶獲頒此特優導師獎,比起以往的其他獎項更為開心,有一種12年付出終於被肯定的感覺,她表示:「每年都在想如何成為更專業的輔導教師,雖然自己獲獎了,得到肯定,但仍要努力。」
面對疫情,林彥伶提及,輔導學生最大的影響是不能面對面,因為平常可以透過吃飯觀察學生的性格思想等。她學會看手相,只為了讓學生說出更多心裡話。現在只能利用社交媒體和學生交流,林彥伶坦言:「可惜只能了解比較表面的東西。」希望疫情趕快過去。
「一定要有好奇心。」林彥伶勉勵學生,對任何事都應有好奇心,多累積不同的東西,好好經營自己,擁有不同的面向,起碼有一件說出來讓大家聽到會嚇一跳的事情。同時林彥伶坦言,現在身為系主任要想得更多,期望為學生帶來更多參與,走到更多的地方看世界、給予更多觀察世界的機會。(文/麥嘉儀)
關鍵字
#特優導師
#經濟系
#林彥伶
#服務
#價值觀
#特優導師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130 B
| 更新時間:2021-10-24
| 點閱:1079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