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
時間:111年5月2日下午3時至5時
地點: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廳
標題:「台灣2050年淨零排碳路徑及策略」之挑戰與實踐
主講人: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科長黃錦明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簡稱能減辦、能源辦)的工作內容包含國家能源政策之研擬或擘劃、能源與溫室氣體相關法案規劃協調與推動。因為許多事務都是跨部會進行,所以行政院必須有單位協助聯繫、協調,幫忙長官們或是政府籌備開會過程的資料、會後記錄,定期報告能源及減量政策的推動情形,這些工作內容都十分重要。
能源減碳辦公室的重點工作可以歸納出六大類,分別是能源政策、再生能源、智慧電網、綠能科技、環境經濟、氣候變遷。大家知道嗎?在106年之前,國內只有台灣電力公司在販售電,電聯網修繕後,只要有人願意購買,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售電業者,只是現在自有電販賣量仍然很少,大部分仍是台電在進行販售。
關於再生能源,這幾年常常聽到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的建設,甚至地熱與生質能等綠能。提及綠能科技,若有來自台南的朋友就會知道,台南高鐵站旁有個沙崙科學城,綠能科技就位於沙崙城中,105年蔡英文上任後開始推動沙崙城的建設,現在已經有幾棟大樓興建並讓研究單位入駐在內。
另一方面,根據統計,國內碳排量除2016、2017年略微增加,近幾年來皆呈現下降的趨勢,GDP穩定成長,這表示我們的GDP和碳排密集度脫鉤,經濟發展不一定會造成碳排量增加。
為了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國際能源總署(IDA)從全世界的角度提出目標,首先是現有科技技術在2030年要大規模地使用;其次是2030年到2050年研究創新技術與未開發技術。關鍵的項目包括:能源效率、行為改變、電氣化、再生能源、氫能、生質能、碳捕捉與再利用(CCUS),每個國家應配合國內的情況調整執行內容。
能減辦亦根據IDA提供的方式制定了減排路徑政策,各部會內部討論後探討出目標,使淨零轉型又可分為「四大策略」與「兩大基礎」。策略分別為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基礎則是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為了因應新的想法,經濟部管轄下的法條都需要修正,整理不合時宜的項目,避免計劃窒礙難行。
社會轉型相較於工業轉型,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淨零排碳的過程當中,常有族群的權益損失,社會轉型會給予族群發聲的空間。像是2040年電動車預計市佔率100%,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假如電動車的市場完全與油車切割,那麼民眾購買電動車時,油車廠商的收入就會減少,權益受到損害。如果開放油車業者參與市場經營,與電動車業者共同討論市場參與、分配利潤,充分溝通協調,減少對立衝突,便能將權益受損降到最低。
那麼,四大轉型和兩大基礎又該如何去推動呢?我們歸類了十二大項,各個類別會推出相關的計畫並編列預算,最後進行執行。現在距離2050年還有28年,編列的預算已將近9000億,除以30年的話,一年有300億,300億該如何妥善運用都得謹慎考量。政府部門投入如此多的經費,業界亦可以透過投資計劃改變製程,我們希望政府的投入能夠帶動民間的投資,創造綠色就業機會,引導能源轉型及產業轉型。
行為改變也能達到減少碳排的效果。透過改變食、衣、住、行、育、樂的方式,培養減碳的生活習慣。大家現在手上的手機換過幾次了?每支手機又各自用了多久呢?現在行政機關的影印機都已使用租賃代替購買的方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這種環保生活模式在未來也是很重要的轉變。
最後,無論是淨零排碳路徑,還是轉型途中的挑戰,我們希望這些工作可以透過技術研發讓計劃得以施行,降低成本給民眾廣泛使用。除了修正法條外,近來也在討論環保署是否升為環境部,預計成立國家環境研究院,藉由政府改造更進一步地整合推動計劃。
淨零排碳不只是行政院的事情而已,全國的企業、團體、社會大眾到個人都有責任,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將淨零排碳成為全民運動。(文/李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