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麥嘉儀淡水校園報導】化學系副教授潘伯申與實驗團隊學生兩篇論文,成功刊登國際期刊,其中一篇:「Robust Synthesis of Tetra-Boronate Esters Analogu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oronic Acids Derivatives.可靠的四重硼酯以及相對應的硼酸之合成方法」,更登上《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期刊封面。另一篇論文:「Protection-Free Strategy for the Synthesis of Boro-Depsipeptides in Aqueous Media under Microwave-Assisted Conditions 起始物不需要保護且以水為溶劑的含硼化合物微波合成方法」,則發表在《Molecules》期刊。
潘伯申及第一作者化學系校友邱碩蓓表示,此兩篇論文的實驗皆在本校完成,未來可應用於癌症藥物開發及其他,研究成員還包括蕭景瀚、陳品睿、艾冠霖、潘冠霖等化學系畢業系友,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陳仁焜及榮總醫師陳一瑋一起合作完成,第2篇化學系教授王伯昌亦參與。其中歐洲的期刊影響因子為3.261(2021),Molecules影響因子為4.412(2021)。
第一篇論文被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接受並採用為期刊封面,可見受到重視,是由潘伯申夫人設計成微波爐,旋鈕包含不同條件選項,傳達的意念是:「只要利用所開發的微波合成條件,就能簡單合成不同結構的含硼化合物。」潘伯申特別表示感謝,她在沒有化學背景訓練之下,能確切傳達設計出簡單明瞭的封面。
潘伯申指出,含硼化合物應用層面很廣,舉凡半導體材料、玻璃、防火材料,甚至小分子藥物,皆可由硼元素扮演重要角色。含硼化合物具有獨特性及功能,卻受限於合成相當不容易,且絕大多數含硼化合物採用傳統的合成策略,不但曠日費時,且極耗人力投入,最終導致生產及開發成本高昂而中斷。
為降低其合成難度,潘伯申與實驗室團隊積極投入研發,實驗結果顯示,新合成策略具有操作簡單、 反應時間短及合成效率高等優點。對於想開發含硼藥物的公司而言,可大幅降低研發成本,目前已申請專利,潘伯申希望「未來可有效協助藥物開發,特別是乳癌治療上。」
邱碩蓓開心地表示,論文能登上期刊封面很感動,表示能力和努力被認可,讓她在研究這條路上更有信心。她說:「這篇論文的產出其實是意外中的產物。將四硼酯化合物透過溫和的反應條件,變成四硼酸化合物。實驗過程中,嘗試了許多方法,失敗的次數可謂不計其數。感謝潘伯申從大學到博班一路上的指導與幫忙,尤其在實驗遇到瓶頸時,適時的伸出援手,甚至寄望自己未來也能成為這樣的老師。」同時,邱碩蓓也提到,實驗室成員們大方分享遇到的問題,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很棒的實驗團隊。
最後,潘伯申說道:「論文獲刊登要歸功於學生團隊的主動、耐心與努力。」在實驗過程中看到學長姐會帶學弟妹一起做實驗,對於研究也很有想法,「學生們會記得在實驗過程中經歷的感受,日後無論面對什麼困難都有幫助。」他更坦白說道:「老師不見得每次指導的意見與看法都是最好的。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同學們以實驗數據與結果來反駁老師的假設,並證明他們才是對的。能讓學生們青出於藍,應該是做老師最大的成就吧。」
關鍵字
#化學系
#潘伯申
#邱碩蓓
#含硼化合物
#國際期刊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57
| 更新時間:2023-02-18
| 點閱:1602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