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躲過颱風肆虐的北臺灣淡江校園,55位來自各系的新鮮人,67位來自淡江高中的中學生,在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8位主領教師及16位永續種子的帶領下,於開學前展開三天(9月4-6日)的「學習協力—跨領域探索工作坊」。此為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推教育部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第一期「Xplorer探索者計畫」的支持計畫。
所謂「探索」,不僅在初來乍到的新鮮人身上,同時也在上學年才成軍的「永續導師」與「永續種子」這個機制上。工作坊帶領新生探索淡江和在地淡水,持續播種永續種子的同時,藉由這個計畫的進行,「永續導師」與「永續種子」架構正式運作,永續中心企圖架構與運作新生輔導轉銜模式,也為接下來要發展的「學院永續學習地圖」邁開了腳步。
本專題將報導在這次的工作坊中,我們將以永續中心、永續導師、永續種子三個不同視角,描繪他們如何在設計思考、田野調查、分享傾聽與討論中,共譜大一新生在五虎崗的永續探索序曲。
#### 【第一樂章:永續中心給新生的開學禮】
#### 開始關注我們的生活方式 一個真實的所在
文/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社會實踐策略組組長 黃瑞茂
什麼是永續?各位同學,往後的日子能夠把今天所得到的,從別人身上所學習的或從這個團隊所獲得到的東西,能夠放到你的生活世界來應用一下,這個叫作永續。
#### 田野調查 謙虛的去了解世界
這個世界慢慢變得遙遠不清楚,對很多東西,我們要用很謙虛的態度去摸索了解。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要給自己多一點接近的機會,用多一點時間去做「田野」這件事。走入真實世界的田野,今天從一個真實的世界開始去探索,跟過去在實驗室裡面的探索經驗不同。實驗室是固定的科學模式,真實世界的模式則是涵括了過去、現在,也過渡到未來。你今天做的田調跟去年做、跟明年做就是不一樣,因為事情的後面有清楚的脈絡。
比如剛剛同學提到的「宮燈姐姐」,表面上是個都市傳說,流傳60年後,它可能就變成校園的文化地景一部分,新生總是被介紹這個故事,然後一群人開始辯說是第幾根柱子。所以傳說不是只是傳說,透過它我們去了解認識這個城市所留下來,這些稱為「襲產」的東西。城市的襲產不是只有古蹟,還包括很多人跟人、人跟環境的生活關係,慢慢成為一個新的生活方式。今天面對永續這個議題,關鍵是我們要開始去關注我們的生活方式,那個就叫城市,不是一個抽象的地方,而是一個很真實的所在。
當你能夠以淡水的當下的經驗作為觸發點,嘗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此一來,傳說不再只是傳說,你的態度將不再只是「知道」,而是能進一步有所行動。
#### 說一個城市有溫度的故事
我們看到這些都市傳說,豐富性就在這裡,這個城市之所以變成重要的城市,就是因為有非常多的傳說。而傳說的重要性不在於正確與否,在於不斷的被認識、了解。
未來的工作怎麼樣才有溫度?我鼓勵同學,在大學,你人生的重要階段,要從真實場域去體驗「自主學習」。面對變動的新的社會情境,關注的並不在於你多麼有創意作一個美美的物件,而在於你這個物件做完之後,會有怎樣的影響力,經過時間,如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絕對是未來很重要的趨勢。而我們從城巿的傳說去了解這個城巿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所做的事情才有溫度。
#### AI加永續如何能無限大?
氣候變遷與社會巨大轉變的挑戰已經來到我們門口,每天電視打開充斥環境的危機。同時我們也經歷了疫情的衝擊,人們的工作產生重大的變化,遠距在家上班的形態出現,改變了工業社會的朝九晚五。當人們從工業社會的時間釋放出來時,你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
AI是另外一個驅動生活方式改變的力量,真實生活中處處觀察得到它無所不在的作用:過馬路時交通號誌上的小綠人,圖示提醒過馬路的你我。你逛百貨公司時,手機會接到你曾經買過的商品,就推銷給你相關的物品。這是你要的生活方式嗎?而當AI更強大的成為生活世界的支配力量,你要開始思考生活的意義。認知與善用「科技」會是你我需要學習的知識與態度。能夠面對議題,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自由個體,但是透過分享所建構的群體社會關係,才會是AI加永續能夠無窮大的載體。
不只是同學們,轉變的危機時代對老師來講更是大挑戰。疫情之後的新世界變化非常快,我們需要有更好的判斷能力,找到自我,然後不斷學習,成為自由的個體。我們關注的還是在於人的未來發展跟他的處境。
#### 在真實議題中共同學習
這次工作坊以大一新生為目標,也就是學習如何成為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透過「永續」作為議題,稱為「永續種子」。工作坊是以大二生作為助教,也邀請高中生參與。在一個真實議題中共同學習,打破年級的界線,就是希望同學可以認知,在差異中如何進行合作學習的可能。為了迎接108課綱培育的學生,本校規劃了AI 與永續的素養課程,作為「體驗學習」與「教學發展」的師生參與的課程。這個本校所創生的課程受到教育部專家的肯定,接下來將持續推動院系課程地圖的改造,讓未來的學子可以進行有價值觀的大學教育。
108課綱是以「終身學習」為核心,這不只是中小學的課綱,大學教育也需要跟上這個架構。也就是說離開大學不是學習的結束,當你離開了大學,就必須要去面對這個世界。不管你是理工,或是人文科系,你現在所觀察、關注的問題都將真實到來。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自主學習將會是你從這裡帶走的一種必要的能力與習慣。
#### 【第二樂章:永續導師視角】跨越界限 師生完成一場永續實驗
文/賴映秀
「有點像先修課程,讓他先知道什麼叫做大學?什麼叫做大學生活?不一定是很嚴肅的。」計畫執行者,亦擔任營隊小組永續導師的李長潔認為,讓老師們可以跟新生連結,在課前就先看到學生的模樣,也讓學生們在還沒進到淡江大學之前就可以先互動、彼此的測試、理解,是這次營隊非常重要的一個內涵。
這也是本次營隊所聚焦的工作——新生輔導轉銜。「從高中生轉成大學生,從大一轉成大二生,這個過程當然可以自然而然,但是如果有一個力量去迫使他們變成大二生變成大學生,可以使他們更順暢地知道他們該做什麼事情。」李長潔表示,營隊在設計上,「讓大一新生跟高中生合作,有點像輔導轉銜的一個過程,就是如何讓不同的年級跟世代去搭接合作。」他覺得最困難的在於他們的語言不同,學習習慣也不一樣,「如何讓他們玩起來,其實是我想要做的事。」
#### 田野調查 故事仍在繼續
新生來到五虎崗,用田野調查展開對於校園的了解,李長潔這組做的是「校園鬼故事」。新生到校園裡東問西問之後發現,「原來校園不只是學習的地方,校園也是他們未來要生活的地方,有很多故事。」透過田野調查,以前的社團在鐵皮屋在停車場,燒掉之後換到體育館,他們在收集這些鬼故事的過程,他們也發現了淡江大學的變化。
#### 跨域學習 學生也可以成為老師
作為「永續種子支持計畫」,營隊延伸了本校自110學年度以來各系永續素養導向相關課程,及通識特色雙塔課程,持續進行永續的實驗、實踐與實現。計畫總主持人教育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鍾志鴻表示,當初把活動設定成一個跨領域的活動,希望成員彼此之間在一個「很大很大的融合」之中相互學習。因此,營隊成員從高一、高二、大一到大三,跨齡、跨學制、跨學科、跨年級、跨不同世代。在主領老師的選擇上,八位的專長含蓋教育經濟、文化研究、跨域展演實務、公私協力、數位學習、宗教社會學等領域。當初找尋主領老師時曾經處處碰壁,可是在這次活動結束之後,他得到老師們的回饋竟然都是:從學生那裡和活動中學到很多。鍾志鴻宣告這場「跨各種可能性」的營隊的實驗成果:「在這裡,老師不只是老師,老師也可以成為學生,而學生也可以成為老師。」
對於混齡的學習環境,子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這次主領教師之一的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李文基認為,社會議題需要多面向的解決方案,這也是設計跨域學習的初衷。這種跨域模式,成員自動分工,表現優勢,短處互補,帶給他許多啟發:「通識就是混齡的班級,我曾經思考過有沒有一種教學的方法,讓不同年齡都能尋求最大的快樂,或許未來在通識課程中可以套入這樣的方法。」
#### 同理心 讓思考轉彎
另一位子計畫主持人、主領教師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李蕙如認為,營隊第一天下午特別安排苗圃教練北醫主任邱佳慧帶領學生同理思考,聚焦要同理的對象,對隔天的採訪及田調有很大幫助。
鍾志鴻也有同感,以成果展中討論淡北道路那組的報告為例,當那個高中生說出:「我是遊客的話,我就看不到紅樹林⋯⋯」,而不是只是:「我會塞車⋯⋯」,他發現學生已經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在這裡,不一樣的角度,去看不一樣的事情。」「如果他不會去站在別人的角度,永遠都以他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那他會錯失很多很多。」
除了看到第一天面對不發一語的同組學生相互加line變成了好朋友,導師們也看到因為無聊,想要認識人,甚至是有便當可以吃所以才來的理工學生,在參加田調之後,感受到很大衝擊,他告訴鍾老師:「這個活動可以幫助我去瞭解這社會上面還有很多的東西,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
#### 【第三樂章:永續種子視角】和淡水打招呼 新生加入探索行列
文/教科二陳楷威
就像是為了成為大學生的暖身,又像是為大學四年生活提供指引,還未開學的一群新生與淡江高中的同學們參與永續中心舉辦的工作坊,與我探索著這塊陌生的校園與淡水地區。並一起踏進淡水的市區、街道、巷弄、鄰里,拜訪著在地經營多年的商家,打算摸透淡水河旁這塊土地的祕密。
而我所參與的「永續種子社群」是學員們口中的「學長姐」們,大二的「永續種子」修習了學校首次跨學院必修的「探索永續」課程,從中初步培養探索的能力,也了解了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與人們能透過實踐聯合國17項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地球與人類社會就持續性共生運作的法則。因此我們想盡辦法在三天的營隊內展現自身能力,將科系的所學運用於各小隊的議題探索,帶入永續發展的意識,並討論議題中的社會脈絡與知識。希望透過學習與調查在地淡水店家經營成功的方法,化為各組後續在創新發展時可借鑑的案例。
#### 一切從淡水的故事談起
來自各地的大一新生,鮮少人對淡水有過充分地了解,因此營隊的第一堂課由淡水史田野工作室的張建隆負責人,來講述淡水自古以來的航運地位。又因淡水經歷荷西統治而造就的異國風情特色,後續又經歷清領的開港才造就了淡水的黃金時代,下午由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牧師鄭浚豪講述馬偕歷史;嘉義大學中文系林宏達老師也以音樂的角度,透過作家所描寫淡水的詩詞,來描述他們所見的淡水與當時創作背景的情緒,抑或是生活在淡水所流露出的情懷。在場只要是讀過國高中,應該都能回憶起歷史課本的內容。
我想,我們就這樣揭開滬尾各時期背景下所隱藏的神秘面紗了。
有了第一天建構對淡水的了解,第二天學員們從過去拉回現今,透過各小組所設定的議題再度認識淡水。藉由主領老師行前的討論,讓小組們認識議題並來到淡水各田野調查的場域,並透過各種方式例如:實地觀察、查閱一手資料、訪問等,各成員們也持續紀錄並蒐集各組所需資料。最後再回到淡江各小隊的教室由主領老師提示如何理解與整理這些「發現」。接著透過團隊充分討論與我們隊輔的引導,我的隊員們對議題的理解終於從模糊的概念轉為了清晰的目標。
#### 觀點 思考 爭議
營隊中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主領老師與小隊輔來自不同科系,他們大一新生與淡江高中的同學,雖然未上過自己理想科系的專業教育,卻各個皆有關注的領域與專長,因此,每一位老師與同學都在團隊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主領老師透過專業領域內深耕多年的經驗,轉化在此次探索的議題上,使參與學員去學習用不同的專業解讀議題,也從中體會每個人皆有自己看待議題的觀點與方式。
由於營隊中成員有不少是在地淡水人,恰巧能夠成為訪談的對象,並成為了議題當中的資訊提供者。而在這三天的營隊當中,也有許多人的角色是如此變換著,而放到現實世界來講更是如此,因為大多數人皆擁有斜槓的人生,提供的觀點也才能如此多元且實際。
#### 替城市想出不只雙贏的永續提案
解決好棘手的問題才有好的未來?
我帶領的這組所討論的議題是「當輕軌遇上老街:淡海輕軌藍海線第二期的爭議。」首先由主領老師介紹淡海輕軌二期當前的爭議、引導出二期工程中可能的利害關係人,並談到政府部門的運作,再帶出部門間可能會有的衝突,例如本次的爭議就有可能是交通局與文化局需要協調的案件。除此之外,第三組也實際搭乘淡海輕軌,了解輕軌在城市中的運作方式與它的客群,並運用同理心地圖思考不同角色在搭乘輕軌時會遇到的痛點,再試想背後的原因與能否被解決。藉此套用在淡海輕軌二期規劃在老街上可能的問題,討論出經濟發展與文化保存如何取捨與背後隱藏的觀點。
而在現實層面中,我認為每個政策皆有許許多多的人民關心著,如何盡力取得各方利益團體與民眾的期待,是政府做好合適決策的根本,也是政策能不能長久永續推動的重要原因。
#### 永續的價值將被顯現與看見
「要做到永續很簡單嗎?」我覺得不難。
學員們從營隊中覺察自我特質,並透過工作坊的實務經驗,從中體會到探索式學習的關鍵性。開學前的這場營隊所提供的養分,對於我帶領的這些大一與高中生來說,像是為自己提前與「淡水」打好關係,更像是透過探索跨領域的新世界,認識到大學教育不一樣的面向,使學生願意對各專業領域抱持著好奇的心學習新知,並反思每一項議題背後的永續性。
關鍵字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
#社會實踐策略組
#永續
#學習協力—跨領域探索工作坊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69 A
| 更新時間:2023-10-22
| 點閱:1770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