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英文學系與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共同舉辦的「第13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於12月15、16日,於守謙國際會議廳HC305、306、401、403舉行。逾200位國內外學者參與,發表45篇論文。本屆會議以「疫情時代中的比較文學:醫療、健康與環境」為題,嘗試從文學、醫療健康和環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來重新探討比較文學的研究範圍,走出早期比較文學「純粹文本導向」或「人類中心論」的研究傾向。
大會演講邀請美國愛達荷大學英文系傑出教授Scott Slovic進行主題演講,題目為:「Toward Critical Self-Reflection and a Vigilant Sense of Precarity: Why Read Pandemic Novels(邁向批判性自我反省與警覺的危脆性:為何閱讀大疫小說)」。Scott Slovic在英語系教授跨學科的環境人文學、美國和比較文學、環境寫作和非小說寫作課程。Scott Slovic與英文學系關係良好,同時也協助在淡江大學成立「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此外,英文學系也多次邀請Scott Slovic教授在本校碩博士班教授生態文學暑修課程。在演講中,他分析大疫文學再現議題,嘗試以覺察(英語:mindfulness,即正念)作為一種心理過程的文學視角來回應處於當今社會人類和全球所面臨的公共衛生危機和危脆性,進而培養一種批判性警戒思考模式。
大會另邀主題演講講者:韓國首爾大學英文系教授Woosung Kang、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Michael Lundblad,以及南韓KCLA 會長Hyung-Jin Lee等三位學者,分別關注疫情後比較文學研究中的後人類、美學、流行病等主題,深入剖析人與非人、人與動物與人與病毒/疾病之間的纏繞和交互影響。這些受邀的國際學者討論的作品涵蓋瓊斯(Gwyneth Jones) 的〈諸物宇宙〉(The Universe of Things)、范德梅爾(Jeff VanderMeer)科幻小說《遺落南境三部曲》、嘉蘭 (Alex Garland)的《人造意識》(Ex Machina)、佛斯特(Marc Forster) 的《世界大戰Z》(World War Z)、波以耳(Danny Boyle) 的《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和韓國作家韓江(Han Kang)的《素食主義者》,內容深富哲理且頗具多樣性。
最後圓桌論壇由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終身講座教授馮品佳主持,與談人包括高雄師範大學英文系教授李翠玉、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郭欣茹、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林建廷,及Scott Slovic、Hyung-Jin Lee、Woosung Kang等三位講者。在馮品佳終身講座教授的主持70分鐘中,學者提出醫療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大腦神經敘事、現代性、病毒、移民、危脆性、照護政治 文學與生命、數位人文等跨域研究相關議題,再度將會議提升到比較文學新的里程碑。
籌辦本次研討會的英文系老師主要有教授蔡振興、助理教授吳凱書、林嘉鴻。蔡振興表示,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之成立宗旨在比較文學之研究和中西方相互瞭解與文化交流。自民國六十年起,每隔四年舉行國際會議,前八屆皆與淡江大學合辦,第九屆則與台灣大學合辦,四十多年來從未間斷,成為國內最具規模且有長遠歷史傳統的國際學術會議之一。本會議現在主要由本校英文系與台師大輪流舉辦。今年為疫情之後的首次國際會議,希冀國內外學者能從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理論之角度出發,探討比較文學如何跨界並探討環境共鳴(the environmental resonance)的新議題。藉由跨學科、跨文化的深度探討,檢視比較文學在「後疫情」(Post-Pandemic)趨勢情境之下,如何處理當代所面對的新課題,以期提出新的見解,供社會實踐與文化省思之參考。
關鍵字
#教學前線
#英文系
#國際比較文學會議
#疫情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76 A
| 更新時間:2023-12-24
| 點閱:556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