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邀請張良一校友於5月17日至27日在淡江大學臉書專頁接受淡江人提問,並由其選出3位「大哉問」,由游晞彤、 陳維信、 歐靜汶中選,獲贈小獎品。問答內容集結如下。
####【本期主題】流連淡水
什麼照片可以讓人一眼就認出淡水?
哪一張照片裡有淡江故事?
愛上淡江的理由?
最喜歡的淡江角落?
最得意的淡江照片?
我們請到自由攝影師張良一來回答您的問題。
#### 【達人簡介】張良一
因為喜歡有山、有海、有大河的淡水,1987年在大學聯考的志願卡上,把可以考上的科系通通填淡江。經過37年歲月,他自嘲當年考進沒有興趣的淡江經濟系,唸的卻是「淡水河邊大學攝影系」,今年4月「淡水張良一」攝影集的出版,「總算是從淡水河邊大學畢業了!」
延續學生歲月裡背著相機流連淡水河畔的日子,退伍後陸續擔任中央通訊社、中國時報、蘋果日報攝影記者,及後來成為自由攝影工作者的30年間,曾出版攝影集、開攝影展,獲得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奬,包括年度最佳新聞攝影作品集、新聞人物類-季軍、圖文特寫類-季軍,以及自然環境與科技類-亞軍,作品獲文化部藝術銀行典藏。
從淡水線消失的那個年代,到捷運開進紅樹林,一直到渡船頭的天空遠遠出現淡江大橋的今日,他始終與淡水保持黏膩關係,鏡頭緊貼淡水的河海山巒、庶民生活莊稼神豬。他所記錄的淡水的美好正如影像評論者郭力昕所言,是「一首滂湃又細膩動人的大河之歌」。
#### 【主題導讀】淚眼看皇帝神宮(源自張良一113年4月13日臉書貼文)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27272C9390A2FF002CBD343B926E26AA25A2B1FC0A6E50A6AC1A96B4EE9200BD7F48720C90761FB787143EA10226110CBFF290E921BEE6E1)
皇帝神宮(攝影/張良一)
前兩週去捷運唭哩岸外的有河書店和昭華對談文學與影像淡水的對談,會後,有河老闆686拿著一張紙條,要我在已經簽名的攝影集扉頁上再補上一句:「看見底片對你微笑!」我跟686說這句話好熟啊!我以前也有說過!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一卷底片完成顯影、急制、定影等沖片程序後,從水裡面把卷在底片軸的底片拉出來,看看拍攝的成果時,當看到一兩格拍的滿意的底片,曝光又剛好正確、底片的階調也層次分明,就會看見底片對你微笑!相信有自己沖片的朋友們都有這樣的美妙經驗。
不過,在30多年的攝影生涯中,也有幾張底片會對著你流淚,比如這張!
2005年開始寫blog,我把以前拍過的,封存10多年的淡水底片翻出來,一卷一卷的放在燈箱看,當看到1988年4月,大一下學期拍的這張照片時,眼淚就流出來了。我記得拍照當時,我是從教室後面溜出來,面對不喜歡、也唸不來的經濟系課程,很鬱悶的趴在走廊的欄杆上,不知道接下來的大學生活要如何過下去。鬱卒了好一陣子,我沒有從商管大樓高樓層的走廊往下跳,而是把書包裡的相機拿出來,隨手拍了3張校外的梯田景致。那是彼時非常稀鬆平常,就每天都會看到的尋常風景,那卷底片我甚至沖得有點薄(底片曝光不足),並沒有拿進暗房洗照片。那卷底片就這樣在防潮箱躺了17年,直到2005年才重見天日。看著那3格底片,我驚訝淡江大學校園外曾有這樣一派恬靜的田園景致,也為她的消失難過。
17年並不長啊!可是就在頃刻間,梯田被剷平、水牛不見、白鷺絲也飛走了,美麗的淡水到處都是建築工地,密密麻麻的,一棟又一棟的大樓取代一片又一片的綠地,轟隆隆的車聲蓋過嘶嘶唧唧的蟲聲鳥鳴。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田園風景,說不見就不見!今年3月中淡江資訊傳播系的楊智明老師邀我回學校上一堂課,我把這張照片放給同學們看,請他們猜猜看照片的地點在哪裡?結果同學們一臉漠然的看著我!學生們不識淡江校園外的風景,這和當年學校外面的梯田被剷平一樣讓我難過!
那天下課後和楊老師走在校園內,楊老師說,現在觀音山和大屯山已經被校園的新建大樓擋住看不到了!楊老師問我還知道觀音山與大屯山的方位嗎?我馬上比給他看,但是,也對眼前的淡江校園感到陌生!
轉載自張良一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vant1997/posts/pfbid02TAcThyLq4HwnW6tGzadm6dbnLfAy66d2cTZkGhX3PZ9kq4tFUFsoN82vjnkdaXfnl
#### 【網友提問】
#### Q1_游晞彤:
想請教張良一老師:您認為自身拍攝多年的淡水攝影集能否喚起人們對當地文化與環境的保護意識呢?謝謝!
**Ans1:**可以,但這是長期工程,過程可能會很緩慢,但也是必須要做的事。
#### Q2_吳沂諠:
想請教張良一老師:您在淡江校園的拍攝中,是否有令你感到印象最深刻的一隅呢,是否有回憶性的故事於其中呢?謝謝!
**Ans2:**我在淡江唸書畢竟是30多年前的事了,景物變遷,學校景觀也改變許多,有些老建築物變成新的大樓,現在說起當年的某一棟大樓或是成了天方夜譚的故事!以前,面向觀音山那一側的宮燈教室後面有一片草坪,那裡有一整排座椅,我常常坐在那裡看一些閒書,那是我在淡江校園最喜歡的角落,我雖不喜歡也沒有興趣去教室上課,但在那裡看了不少教科書以外的書,當年還沒有手機,我的廣泛的閱讀興趣應該就從那裡開始的,而作為一位影像工作者,那裡也是打開我的視野的一個重要的地方。那片草坪現在還在嗎?
#### Q3_陳維信:
想請教張良一老師,如果給您回到1991年畢業前夕的時光,底片剩下最後1張照片,請問您會最想拍下校園裡的什麼人事物呢?
**Ans3:**老實說,我很少在校園內拍照,唯一一次拍最多照片的1989年6月,很多學生在學校貼白布條,聲援哀弔中國北京64學運以及其罹難者,記得當時拍了很多照片,但那時的淡江攝影社也正經歷風暴,社團紛爭導致我拍的那批底片遺失,那批照片還沒沖片,都還沒看到拍攝成果,也是很遺憾的事。張照堂老師說,攝影是遺憾的藝術,如果相機只剩最後一格底片,我會留給讓我動容的影像,也許幸運的拍下來,也許焦距不準、曝光與快門速度都不對,因而錯過了,那也無妨,至於那會什麼影像呢?我也不知道,而這也是攝影迷人之處。
#### Q4_歐靜汶:
想請教張良一老師,在您拍攝過眾多淡水風光的日子裡,有沒有哪一張照片最能表現您對於淡水的情感呢!謝謝老師!
**Ans4:**我比較是用製作一本攝影集的概念去拍攝淡水,當然,會按下快門的一瞬都是有感的,我拍過的淡水影像,有些像是《一軍》,可以用在封面或是跨頁使用,有些照片則是用來轉場,作為閱讀情緒的移轉,所以每一張照片都是重要的,每一張照片都有我的一部分情感,也許是快樂的,也許是悲傷的,也許是憤怒的,正因為不同時期的情緒、情感以及想法觀點,才讓攝影集更添閱讀性。因此,我拍的淡水影像,都有蘊含其中的情感和故事,如果你可以試著從影像中去感受。
#### Q5_何政興:「看見底片對你微笑⋯⋯」
好美的形容,也喚醒以前在教資系暗房沖洗底片的回憶⋯
感謝張良一老師與淡江時報的分享,歡迎所有淡江人蒞臨 #淡江大學校史館 參觀!
**Ans5:**^^
#### Q6_ Fisher Tsai:
人生如果可以重來,還是選淡江?!
**Ans6:**會,還是會。是我的影像起點。以前的淡江不點名,我有很多時間去旅行、閱讀、創作,淡江學風自由的校園是我的影像起點。如果重來,我想念台文系或是台灣歷史系,而且會進教室認真的去聽課。
#### Q7_高素芬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27272C9390A2FF007BE800FDF64527894323277D52340E159AA02ACF2CEDF95BCC9A8C35C8D034B7175163F94F64C9975A4B0A0F663AA3F8)
「黃帝神宮」2017年拍攝
**Ans7:**^^
#### Q8_尤加利利:
雖然李安導演曾說: 「風格是讓那些沒有風格的人去擔心的。」但我還是想問您,在拍攝您的心靈故鄉淡水的時候,是否會不自覺地流露出有別於其他作品的風格?比如這張: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6F0B364D0F67333D75816FCD02A44F0815803670C70805B20970721E7C58087E58D4DA1892C868DE12EB6505AA01B6590A611FC73669681A)
淡水秘密基地,出處/張良一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Zn548JxvLQaYdK41/?mibextid=qi2Omg )
**Ans8:**這張照片是我離開淡江校園(1991),在2001年時,在淡水水源地散步時,無意間發現在水源地旁的一棟房子大門張貼套房出租廣告,那天,房東太太在家,看了房間之後就租下來了當時心想,就在水源地住一年,來醫治我的「淡水情結」吧!沒想到一住就是8年,結果也沒有醫好我的淡水情結。
我住在水源地那幾年,我週一到週五在台北跑新聞賺錢,週末假日全家回到淡水水源地住。那段時間,台北是工作的所在,淡水是生活的地方。這張照片其實反映的是我的淡水生活的喜愛:自然的、素樸的淡水生活。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淡水生活,也經由影像表達內心的想法,倒是沒有注意到這是什麼風格或是技法了!這比較像是我的心靈有對到眼前這片風景的焦距,而在我的攝影集中,這樣的影像還不少。
關鍵字
#張良一
#校友
#流連淡水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5陸域生命
#SDG17夥伴關係
NO.1184 B
| 更新時間:2024-06-04
| 點閱:799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