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之窗 2024-07-20

豈一個熱字了得! 賽博頻道帶你見識大暑期間的生動自然
天威歷歷天聽震震,雷電俱怒穿透鐵灰色雲層如炸藥般爆吼著,霹靂劃開漫天雨瀑,這是大暑時節除悶窒熾熱外,最鮮明的暴雷急雨印象。與歐陽修交情甚篤的劉敞即以「疾雷五河裂,飛電萬星懸。」10字形容大暑暴雨。
鮮活的二十四節氣與四時相映,旱雲飛焰燎長空,排行十二、夏季最終回節氣「大暑」,約在7月22日至24日交節,2024年7月22日滯暑烈陽炎色飄光,翕翕盛熱的大暑於申時驅策炙熱而至!「赫日炎威豈易摧,火雲壓屋正崔嵬。」讀陸放翁句,彷彿千年前的熱氣渾然撲面而來。
長夏未央,大暑與小暑均反映夏季炎熱程度,《曆書》訓義:「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小暑標誌著炎熱之始,「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炎熱至極的大暑,酷熱達最高峰。
草廬先生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野趣橫生,專為《禮記・月令》做集解詮釋,也是編制黃曆的重要依據。其中屬於大暑的三個物候為「腐草為螢」、「土潤溽暑」與「大雨時行」,提醒我們觀候知節,與萬物的脈搏共振。
這三候12字是說,濕熱交蒸的大暑,陸生螢火蟲產卵於枯草叢蕪,幼蟲化蛹、破蛹而出,鼓輕翅而熠耀宵行。斯時泥土因溽暑之氣蒸鬱而更濕潤,午後頻繁的雷陣雨洗淨揚塵,融混著濕泥的蕙草釅香,勾勒出時序轉換與時間循環。
熱在三伏,驕陽如火的大暑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後,雨熱齊來,氣溫攀至最高點,悶熱難寐。天候按時循進,「大暑要熱透,才有好年冬」、「大暑著愛熱,年冬才快活」,這是喜溫作物生長最快速之時。農諺認為這節令夠熱即兆豐收,反之「大暑熱不到,大水風颱到」。實則,旱、澇、風災頻仍的節氣,稼穡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都極其重要,「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收割當令農作物以豐盈倉廩,亦可確保栽插應時穀物。
藕花留香解酷熱,羅扇輕縵畫窗下,詩人情韻盎然。大暑不只汗如雨下,還有瀟灑情思詩興汩汩溢流奔竄。「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曠達閑逸獨處於竹濤山澗是李白;「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脫襪濯足,解巾搔頭是白居易,快哉美哉!我們且親近詩人那躍然紙上婆娑多姿的悠閒,為苦夏遞上淋漓盡致的清朗愜意!
江西詩派祖師黃庭堅在《大暑水閣聽晉卿家昭華吹笛》別有新意,寫夜晚暑氣消散,月華明水,三兩文友攜幾壺濁酒,聚在駙馬府邸水閣吹風納涼,聽竹笛曲曲聲幽晶瑩,吹笛玉人曼妙似神仙:
#### 蘄竹能吟水底龍,玉人應在月明中。 #### 何時為洗秋空熱,散作霜天落葉風。
忽地,詩人從笛曲中抽離思緒,幻想笛音能化為霜風扇盡暑氣。大暑時日飲酒解暑的不獨黃庭堅,宋代為同輩所推許的鄭剛中也寫大暑夜竹林下豪氣舉酒,欲與風月同歡:「獨酌徑就醉,夢涼天地寬」,詩人風雅自如醉臥一場,暑熱消散得無影無蹤。
江西詩派繼承者南宋曾幾說徂暑烈日毒辣,無處覓清風。其《大暑》寫酷熱雖不可避,惟幾卷經書相伴,倒不失是消暑良劑,這似與「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相契。也與元稹心思相通:「絳紗渾捲上,經史待風吹」,元稹的大暑天氣適宜研究典籍。但我更喜歡曾吉甫詩中所言,甜李冰瓜才是夏日拂暑絕配:
####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雖說竹影逐涼,但您應也同意品嘗多汁瓜李,才是炎夏美事吧。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回憶北宋不夜城「州橋夜市」提及夜市售賣的消暑甜點俯拾皆是,如「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和「沙糖冰雪冷元子」,津甜去暑的冰品花樣超乎想像,媲美現今夜市。
然而,安貧樂道的白樂天先生選擇皈依「心靜自然涼」來避暑,其《夏日閒放》寫自己以紗簾隔出靜謐,竹蓆清涼正好歇覺,酷暑生活淡然自適,最後兩句更是絕妙:
#### 資身既給足,長物徒煩費。 #### 若比簞瓢人,吾今太富貴。
心靜篤,涼自生,詩人自給自足的生活,無須勞心費神財物。他甚至說若相較於顏回,只恐自己還太富貴舒適了些。與白居易同樣深居簡出的,還有從學於蘇軾的詩人張耒,其一首贈答詩,敘述自己畏懼隆暑,閉門謝客也不甚出門:「蓬門久閉謝來車,畏暑尤便小閣虛。」
但,並非人人都似白居易、張耒那樣自如。司馬光就頗生愁緒,其《六月十八日夜大暑》書寫對時光流逝和年華老去的濃濃感慨,其中寒水、白頭、夜半、謁公侯,無一不呈現詩人的無奈:
#### 月下瀨寒水,風前梳白頭。 #### 如何夜半客,束帶謁公侯。
酷夏避暑本是樂事,臺灣多山,青峰重疊古木森鬱、深谷幽溪無限空翠,山林飛湍瀑流、銀帶翻騰瀉空,俯仰間聽天地氣息,好不沁涼!
行行重行行,人世一回,當如落拓奔放的大暑盛氣般敢愛敢恨、敢做敢當!笑得真確哭得放縱、愛得恣意恨得坦蕩,緊貼心靈悸動。誰沒有過雷震風撼的不顧一切?!誰沒有過黑雲翻墨的似死活來?!誰沒有過瓢潑大雨的酷烈酣暢?!只有糾纏過生命的癡戀裂滅才算活過;只有歷練過生活的熱燙煎熬才叫成長。誠願您不畏千山萬水,不懼熱辣滾燙,超越萬重關劫,淬鍊出繽紛魅力模樣。(文/楊靜宜)

關鍵字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NO.1186 | 更新時間:2024-08-15 | 點閱:906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9-11 15:21:12
  • 線上人數: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