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敏專訪】「最難忘的,不是我自己發表了多少篇論文,而是看見學生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甚至願意回到母系分享職場經驗、提供實習與獎學金。」回顧一路走來的教職歲月,統計與資料科學學系特聘教授吳淑妃感性的說,「學生的回饋,是我教學生涯最大的動力與成就。」
執教30年,吳淑妃既是研究成果斐然的學者,也是深受學生敬愛的良師。自108學年度起連續多年獲聘為「特聘教授」,發表論文達91篇,多數為SCI期刊收錄之論文並擔任第一作者。然而,對她而言,數字背後更珍貴的,是能將研究與教學相互結合,啟發下一代學子。
「研究和教學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吳淑妃分享,研究的新發現,能轉化為課堂上的案例,而學生的新想法,也常啟發自己的研究靈感;「啟發學生思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已」的教學理念,在師生互動中,持續優化課程內容。
在研究領域,吳淑妃專精於工業統計、製程能力指標、壽命績效與可靠度分析,近年亦投入生物統計與AI應用。她指出,AI的演算法雖能快速運算,但資料的蒐集方式、假設的合理性、模型的可解釋性,仍需仰賴統計思維判斷。「要善用AI,但更要懂得判斷資料值不值得信任。」因此,在課堂中特別強調「資料倫理」──從資料蒐集、引用到分析,都需兼顧正確與責任感。
她也積極將AI工具導入課程,期許學生在數位浪潮中具備跨域競爭力。「統計是一種『跨域語言』,能在金融、生醫、工業、社會科學等場域發揮價值」。透過專案與實作,學生得以在數據世界裡建立思維架構,而非只是依賴工具輸出結果。
在課堂上,除了統計理論與解題訓練,吳淑妃會依課程目標引導學生使用R語言、Python、SAS與AI工具,透過開放資料進行專題報告,例如鐵達尼號生還率預測、交通違規分析、葡萄酒品質探討等。「這樣不僅能練習統計方法,也能連結數據分析與生活、社會議題,讓學生學習更有感。」
面對少子化帶來的挑戰,吳淑妃認為,「學生的學習態度」才是關鍵,「只要肯問問題,我們都願意幫忙,最後畢業程度不會太差。」她也觀察到,部分學生進大學後誤以為可以玩4年,因此會適時地嚴格,同時給予鼓勵,幫助學生在興趣與壓力間找到平衡。透過這種「滾動式修正」的教學,每年依課堂狀況調整,避免學生因課程難度而失去學習動力和信心。
回顧教學生涯,吳淑妃勉勵年輕學子:「保持好奇,勇於嘗試,用統計和AI看世界,一路學習成長,才能迎向數位時代的浩瀚大海。」期許未來的教學生涯能持續帶領學生跨域學習,結合統計與AI,培養有能力又有責任感的統計人才。
關鍵字
#獲獎榮譽
#統計系
#吳淑妃
#資深優良教師
#工業統計
#AI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222
| 更新時間:2025-09-12
| 點閱:29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