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韋綸淡水校園報導】本校建築系大五學生團隊由講師謝禎原帶領,參加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舉辦的「木築城事DNA實構築競賽」,在16個團隊角逐下,於9月6日至8日決賽中,與機器手臂協作800公斤的曲面木構作品〈複合編構曲木亭(Bending-Driven Pavilion)〉,榮獲大專組銀獎。得獎作品實構築作品、版面與模型成果現正在嘉義市文化局人文廣場展出到10月5日。
該競賽為嘉義市政府為慶祝「嘉義諸羅建城 320+1 年」,並配合推廣當地木業文史特色與「木產業」的相關計畫而發起的競賽,以木構築為主題,旨在延續嘉義深厚的木業文化並融入現代創新技術,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4位得獎學生劉誌皓、戴于弋、王建鈞、賴雲渙自述設計理念為「時間的摺痕」,透過參數化摺疊技術,詮釋「木都嘉義」三個時代的發展軌跡。在木構技術上,運用可拆卸的模組化曲木,拼接成立體飛揚的羽翼。整體結構經由摺疊形塑出半圍合的空間,木板在模具作用下逐步彎曲、重組,並結合金屬骨架強化力學確保穩定。展翅般的羽翼由電腦運算生成層次,並透過與KUKA機械手臂人機協作精準放樣,在決賽72小時之內完成鉅作,呈現錯落而輕盈的姿態,彷彿振翅欲飛。
謝禎原事後回顧整個賽程,因木構作品本身為實驗性的三維曲面數位製造工法,將如此的龐大面積與重量中,僅用三個基座與八組鋼索及少量的金屬銜接骨架將近800公斤的曲面木構作品。他表示,即使已先經過電腦模擬,但當作品穩定且平衡的佇立在面前時,那種難以言諭的喜悅感:「我此時才著實了解此競賽的重點不在於角逐名次,而是珍貴的教學經驗。」他希望學生團隊能夠在之後面對不管是畢業設計,或是畢業後如何將一個案件從電腦中實踐製造出來,都能「將此次的參賽經驗當作一個起點。」
團隊成員戴于戈受訪表示,特別感謝指導老師謝禎原,以及主任柯純融的支持和講師黃凱祺的技術指導。對於創作,他有感而發:「將一個結構真正的做到現實中,並不像做電腦建模那麼簡單。」他提及在決賽中,成品過於沉重,從而大幅增加了木構固定和搬運的難度,感謝建築系大五同學們呂文理、丘方凱、簡駿安、張祐豪及時伸出援手,南下嘉義協助搬運木構,方才解決了木構運輸的大難題。
關鍵字
#獲獎榮譽
#建築系
#謝禎原
#木築城事DNA實構築競賽
# 劉誌皓
#戴于弋
#王建鈞
#賴雲渙
# KUKA機械手臂
#人機協作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224
| 更新時間:2025-09-30
| 點閱:165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