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什麼時候最精華?大學是最沒爭議的答案。既然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那該如何度過呢?盡情享受生活,是一種方式;努力建立未來事業基礎,則是另外一種方式,這是選擇天平的兩種極端。在我來看,兩個極端都好,渾渾噩噩過日子才叫真正的浪費,特別是在大學文憑滿天飛的此刻。
淡江大學,顧名思義離淡水小鎮很近,離淡藍海邊只有十分鐘車程;如果往陽明山走,走登輝大道的小徑就會到,所以無論是看山看海、遊憩玩水都很方便。如果是夜貓子,有士林夜市;如果要夜遊,同學隨口可以講出五條路線;偶爾到天母球場看個棒球也是很好的享受;如果你是只習慣都市生活的人,捷運坐20分鐘就能感受繁華都市型態。
簡單說,淡江大學的地理位置上,適宜讀書也適宜玩樂,全看你的決定。就像出了社會後,長輩總是告誡「態度決定高度」一樣,要過怎樣的大學生活,要過怎樣的人生,你都有百分之八十的決定權,剩下百分之二十才是佛曰不可說的機緣。
我的例子,可以讓想要成為天平其中一端的你,做為些許的參考。 正當大一大家忙著必修與熟悉環境的時候,我已經有三份媒體工作,而我念的是大眾傳播系。迅速累積工作經驗,不知不覺中成為日後的起跑優勢,我清楚我要什麼,所以目標明確,但「不知道自己興趣」卻是大學生最常面臨的困擾。
我只能說,如果你18歲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通常到22歲也不會知道,然後30歲開始更加徬徨。你可以想要有錢、想要成為好老師、想要當大官、想要當個老闆、或是要當個創業家,創造「臉書」以外的眼書、耳書、嘴書……隨便你,總之你必須要先知道,你究竟想得到的是什麼。志向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一定要有。
「我是誰?」、「我的興趣是什麼?」、「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我以後想要過怎樣的人生?」、「有沒有誰是我的榜樣及警鐘?」。我覺得,這些基本的問題,比起課堂上的書本更為重要。
我31歲時,在大學當過兼任講師,所以上述這些話,應該更有說服力一些。我覺得大學生必須先有方向,才有目標;有目標開始再講求方法,然後盡力往你要的人生靠近。書本,不是最重要,有時候甚至不重要。分數,更輕如鴻毛。
我很早就知道,我想要走媒體記者這條路。因此大一延續高中的社團,參加健言社,當中得到社團指導老師的介紹,讓我得以在電台主持半夜節目,那時,我大一下學期。
我跟電台主管說,我可以不要酬勞,時段可以很冷門、角色只要跑龍套,只求累積工作經驗。同時間,我也在電視台擔任兒童節目的執行製作,假日負責發通告、偶爾還要客串採訪一些小朋友。我跟淡江時報結下的淵源,也是大一下就開始。
我想要當一個傑出的媒體人,所以願意付出200%的努力。平常唸書應付考試,只是生活的一小部份,因為我還要寫淡江時報的新聞,假日的白天到電視台作一些最基礎的雜事,半夜則到古亭開始進行電台的錄音工作。隔天一早還要上課,雖然我常睡過頭......。
記得,我在商業周刊時,原排定負責赴香港專訪周星馳,但後來另有國際採訪任務而作罷。據同事的親口轉述,周星馳在兩個小時的訪談中,他說當初為了要露臉曝光,光是「喜」,就要逼自己練出12種的喜悅表情;喜怒哀樂最少要有48種表情;為了10秒種的戲,可以排練48小時。
周星馳強調,人生必須要不斷努力再努力,才會有一點點小小的成就;如果還沒有小小成就,就代表還不夠努力。後來,同事從香港採訪完回台後,就立刻把這段話寫在辦公桌前,勉勵自己。
當我畢業時,我同時擁有電視、電台、報紙各三年的工作經驗,履歷表上至少可以這麼寫著。另外,我也擔任過淡江大學的學生議會議長;社團,至少我在大學也算是玩過了。至於功課呢?還好沒有被當掉任何一科,畢業前還「撈」了一個政戰預官,畢業後僥倖考上政大新聞所。研究所當中,我找到「財經新聞專業」作為努力目標,所以在商學院所修得的學分,竟然比新聞所還多,頓時又成為新聞所的異類。
從畢業十年路,一路走來,從中廣播音員、TVBS、商業周刊、經濟日報,工作與人生堪稱平順,而這些都是在淡江大學就讀時,點滴累積的人生基礎。你以後要過怎樣的生活,通常在大學階段,大概就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