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2-12-02

建築系師生走入社區

「建築」不再侷限於設計房屋,而是藉由空間的規劃,將自然環境和人文藝術整合,以人為本,走入生活。本校建築系一直以來就很積極參與社區的規劃,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體驗淡水風情,從竹圍到埔頂,都在他們的努力下,呈現公共藝術的新風貌。

其中,埔頂地區修景計畫在社區居民踴躍的參與下,於上月底完工;歷時四年的淡水河岸景觀設計在今年七月開幕;十月份,建築系師生也協助「竹圍工作室」,舉辦竹圍環境藝術節,改造了民族街店家的旗幟。

馬偕街修景計畫逐步完工

埔頂社區呈現新風貌

上月廿四日,淡水馬偕街很熱鬧,有一群社區居民和學生在文化國小對面的一塊國有地種植花草,並在不遠處的失戀橋兩岸種植野薑花,想像著未來這兒將會有花草茂盛、花香撲鼻的景象,大家都很賣力,也很開心。

一年多前,這兒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因為行政院文建會的經費補助,建築系助理教授黃瑞茂在台北縣政府的委託下,負責規劃執行了「馬偕街修景計畫」,黃瑞茂說:「建築就是改變生活周遭的環境,我是只用極少的錢,將環境重新整理規劃。」他和建築系老師江之豪、陳尚平、程宗賢,以及現為資傳系講師的建築系系友盧憲孚、藝術家陳愷璜、黃致陽一起進行相關景點修景計畫,目前已完成失戀橋的觀景平台、馬偕教堂的木頭平台等工作。

配合這一整套的修景計畫,他們建構了「自導式步導系統」,從淡水郵局後方河岸為起點,經禮拜堂、文化中心、文化國小、小白宮(清朝總稅務司官屬宿舍)到淡江中學,將這一段路的六項公共藝術品串聯,並加上指標與解說牌,希望藉由這個系統讓大家了解埔頂地區的景觀。

步道上有陳愷璜設計的「馬偕街上的N種思考」,這是一件內藏有放影器的雕塑品,位於淡水郵局後方的河岸,播放的是詮釋馬偕博士當初上岸影片;「馬偕街綠化活動」由江之豪設計,他是將淡水禮拜堂對面兩幢房子間,原是河水流經的空地變成小廣場,供居民聚會。

盧憲孚提出的「減法美學猁視覺路霸移境中心」的概念,這是一種反向的思考,我們總是認為多增加一些建築物、藝術品就是好的,其實不當的設計反而是對環境的負擔,他認為不要讓所謂的「美化」,變成視覺路霸,目前初步的構想是將文化中心前台電的電線桿和變電箱移開,使視覺更寬廣,這需要經過估價及和台電協調後才能確定施工的日期。

失戀橋位於淡江中學對面,下面有個小水溝,是淡水河的出海口,風景秀麗,也有人稱作「思念橋」,是淡江中學學生的約會勝地,卻只有簡陋的欄杆圍著,經過程宗賢改善,現在是一個木製觀景平台,提供座椅供人駐足休憩及觀景,並重新設計有浮木意象的欄杆。

埔頂公園本來是塊空地,位於文化國小對面,經過居民的熱心參與種花、除草、挖水池,已經展現生機,這個文化里居民共同打造未來休閒、運動的公園,跟之前只用破舊的鐵皮圍起來,荒廢幾十年的景象,簡直是天壤之別,黃致揚將學校破舊的椅子重新打造後放進公園,讓居民能夠坐在這兒,眺望淡水河的美景。

陳尚平設計「淡江中學圍牆的夜間照明設備」,將可變色的燈嵌入圍牆,平利用燈光昏黃的效果,呈現出當地的歷史感,聖誕節或是其他節慶時,還可變換成不同的燈光場景,替原本黑暗的夜晚添上了不同的氣氛。

從捷運站到紅毛城

人們更貼近淡水河

不知從何時開始,淡水河岸變的如此的擁擠?攤販、車道佔據了廣闊的視野,住在淡水的黃瑞茂開始感嘆,自己的孩子連一個親近自然的空間都被剝奪了,因此當三釱四年前縣政府委託他設計淡水河岸景觀時,他欣然接受,也帶著一種使命感。

黃瑞茂將淡水河岸原本的柏油路改成具人文素養又雅觀的石板路,種了許多樹,增加桌椅在店門口,讓以往匆忙的遊客有了休息的地方,也減少了邊走邊吃的垃圾,河岸也建造了階梯,讓人們能夠更貼近淡水河。

從捷運站到紅毛城都是規劃的範圍,每一個休息的亭子、走道、房屋、廣場,都要符合整體的設計,黃瑞茂說:「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改建的過程中要把路圍起來,店家勢必要暫停營業。」這就引起了業者的不滿與抗議,他不但要跟時間賽跑,把工程的時間縮到最短,還要和店家溝通,達成共識,以建築設計者的專業說服他們,看到改建後長遠的影響。

但是這件工程牽涉的人、事、物實在太多了,每個人的意見不同,就連寺廟的香爐也經過好幾次的討論,才能在居民的要求和設計中找到平衡點,因此從規劃到完工將近四年的時間,比原本預定的多了整整一年,終於在今年七月台北縣長蘇貞昌主持的啟用典禮上,宣佈大功告成。

根據特色以油漆塗鴉

竹圍店家有自己的店旗

本校建築系師生協助「竹圍工作室」主辦「竹圍環境藝術節」,其中黃瑞茂老師帶領學生為民族路上五十多間商店設計店旗;建築系講師吳瑪 則是做了藝術品放置在竹圍地區,這是繼本校主辦淡水藝術節活動後,再度參與並規劃地區性的藝術活動。

建築系四年級黃威智、楊宗熹、洪健峰、鄭益豐等八位同學,根據店家的特色,以油漆塗鴉的方式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旗幟,像是鐘錶行的店旗上數字是主要的元素,加上許多變形的鐘;情趣商店就要有一些情色的符號;音樂教室帶來繽紛的旋律,還有可愛的小提琴。

經營數位影像店的盧老板對於學生的表現很滿意,他說:「希望藉由這樣的廣告方式及活動,讓竹圍能變成一個觀光客絡繹不絕的地方,進而帶動竹圍的商機。」而黃瑞茂老師則表示,學生們對於參與淡水地區的文化活動都很積極,願意花時間義務幫忙,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也是用建築藝術改善環境的實際行動。

建築系講師吳瑪俐是本校德文系校友,也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她設計的主題「如歌的行版」,是造一艘無污染的動力船,停靠在淡水河岸,以小帆船移情淡水河中央,訴說淡水過去的歷史,希望大家能夠重新感受人與河流的關係。

此外,竹圍工作室也邀請了本校建築系副教授鄭晃二、助理教授康旻杰、校友郭中瑞、資傳系講師盧憲孚參加國際研討會,討論「藝術介入社區-公共空間的人文風景」。

NO.520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5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