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21-05-23

海下中心講座 董盈穎談水下文化資產

【記者謝聿涵淡水校園報導】海洋與水下科技中心舉辦的「海洋科學與人文通識講座」,5月19日邀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研究助理董盈穎進行演講,主題為「聯合國水下文物資產課護公約與我國水下文物資產發展與保存」透過MS Teams進行分享。

董盈穎首先指出,水下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擁有豐沛的水下文化資產,通常泛指全部或部分且週期性或連續性位於水下,具有歷史、考古、藝術或是科學等價值,並與人類生活有關,其中多為不完整的日常物件。它們的生成可能因為自然因素(颱風、地震、海嘯、氣候變遷等)或人為因素(戰爭、機械故障、意外、設計不良等),包括場址、結構物、建築物、器物及人類遺骸,或是船舶、航空器、其他載具及組成物件或裝載物等,包括其週遭考古脈及自然脈絡,以及具有史前意義之物件。目前可透過潛水裝備、遙感深測、磁力測量、水下聲學、水下光學、水下載具、側掃聲納等適當儀器設備才能在水下做考古挖掘,國際間也陸續製訂相關公約以保護這些資產。

「水下文化資產其實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董盈穎以英國「瑪麗羅絲1545」為例,說明在打撈之後,有助於釐清當時事件,同時了解當時的英國社會狀況;而在澎湖海域發現的「臺灣陸橋動物群化石」,也幫助考古學家們推估在史前時期動物活動的軌跡。「在水下的考古普查、探索、發掘、保存維護都需要大量人力與動力,工程浩大,獲得與保存得來不易,我們更應該重視水下資產的保存,不應該非法買賣水下資產的人類共同遺產。」董盈穎最後鼓勵同學多多透過參訪及參與相關活動了解水下文化資產,同時遵守相關規定,尊重保護遺址的措施,共同盡一分心力。

關鍵字 #海洋與水下科技中心 #海洋與人文講座 #董盈穎 #水下文物資產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4水下生命

NO.1124 B | 更新時間:2021-05-23 | 點閱:90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5 19:16:22
  • 線上人數: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