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 2022-10-02

【一流讀書人對談】秘書長劉艾華 x 教設系教授陳國華 x 建築系教授黃瑞茂 《2030 永續企業革命 》對談(上)

書名:《2030永續企業革命》

作者: 田瀨和夫,永續發展夥伴有限公司

譯者: 鄭舜瓏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4/20

ISBN:9786267099100

專題企劃/賴映秀、文字整理/黃柔蓁、攝 影/鍾宇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企畫:全球永續思考與行動

一、主題

全球永續思考與行動-談《2030年永續企業革命》

二、說明

在全球努力朝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前進的同時,我們身處地球村的一員,必然無法置身事外。本次對談將討論本書所揭示的聯合國《2030年議程永續發展》中,所列出的十七項目標及169項指標。並借鏡日本企業實例,來看淡江的實踐。

三、對談參與人

引言人:劉艾華(本校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兼秘書處秘書長、淡江時報社社長)

對談人:

陳國華(本校教育與未來設計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黃瑞茂(本校建築系教授,兼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社會實踐策略組組長)

四、對談現場:建築系大三「都巿計劃概論」課堂(E308)

五、對談題綱:

(一)引言:SDGs的世界觀—未來能建構一個超越世代,讓所有人活出自己、活得好的世界

(二)如何導入SDGs?

1.思考:SDGs的思考如何作為永續行動經營的基礎?

企業將SDGs納入經營的3大思考法:

●時間回推思考法

●邏輯回推思考法

●連鎖式思考法

2.行動:借鏡日本企業實例,思考淡江的實踐。

這些企業這樣做:

●【伊藤園集團】連結SDGs與事業徹底對照,訂立永續目標,還針對產品的適當公開、茶葉產地培育事業監控等設定KPI。

●【Tabeloop公司】以減少食品耗損為目標,成立日本首座B2B食物分享平台,所得也部分捐贈與食物相關團體。

●【東京都八王子市政府】「社會影響力債券」導入SDGs標準,鼓勵定期檢查早期就醫治癒性高的大腸癌。

●【味之素集團】率先制定「味之素共享價值」提出解決社會課題、共同創造社會與價值的行動。

●【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規模全世界數一數二、資產額超過一百五十兆日圓,大量投資與ESG相關的投資標的。

●【Company公司】製造並販售隔間材料,採用SDGs目標的「∞(莫比烏斯)模式」來代表事業永續的無限性,以此判斷經營是否對齊目標。

(三)願景:結合專業的永續探索行動如何落實到淡江,成為2030淡江永續DNA?

●在校長葛煥昭提出「AI+SDGs=∞」為112-116年校務發展方向

●本校於去年創設「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依照聯合國製訂之企業經營(ESG)指標,下設3組,致力推廣永續教育理念。

●在教師熱烈參與下,在極短的時間之內蓬勃發展,本校於今年8月獲得TCSA臺灣企業永續獎及TSAA臺灣永續行動獎4項大獎肯定。

●學校於本學年度起全面於大一通識課程開設「探索永續」課程,試圖將永續教育深耕於淡江學生的素養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讓別人生活得跟你一樣好

淡江時報社社長劉艾華(以下簡稱劉):這學期校長送給新任主管這本書,也揭露了我們學校未來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永續。今天這個場合,陳國華院長是社會學者、未來學專家,黄瑞茂老師是建築系教授,近年在USR方面著墨非常多,今天把心得分享給各位,兩位的對談精采可期。

教育學院院長陳國華(以下簡稱陳):我原來是念社會學的,都市計畫的這個課程在我們社會系也有,是非常知名的課程。因為它也是關於人類的聚落,我們以前的那種採集狩獵,住在那個山洞裏面一路住到現在,都用了一生窮盡所有的力量,就是為了買一棟房子這件事情。你要買在哪裡?這非常重要。可是我念社會系的,我們在看未來的時候就不喜歡接受命令,喜歡批判思考,跟建築系一樣,白話文叫做叛逆。所以,這次我看這本書就覺得,不蓋你們喔!真的很不一樣。他不像一般的書用道德嘗試說服你,他講的是一種對未來時代的責任,這責任是為了要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共享這個福利跟社會。

我們在工業革命之後兩百年不斷地在拚經濟,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有想過你的目標是什麼?就像你的人生。你們這一代都想要賺大錢,但賺了大錢之後呢?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從小開始,很期待生日的時候可以吃到蛋糕。那你也知道,吃了兩三次之後,那個感覺就慢慢的邊際效應遞減。到了這個年紀,你很希望你的生日收到一棟房子或一部車。所以那裏面只有慾望而已,沒有真正我們「想要」什麼。

讓別人生活得跟你一樣好

這本書在講,除了個人之外,我們的整體社會可以「想要」什麼?藉著這個「想要」倒回來思考,我們怎樣讓這些目標能夠達成,同時也造福身邊的人?從社區開始慢慢的發揮社會脈絡的影響力,普及到全球。因為這個也不是這麼簡單的一個概念,那是一個非常實務的目標。因為當只有你很有錢的時候,你也會擔心你很窮的鄰居們哪一天會來搶劫你,對不對?最好的方式是讓他的生活過得跟你差不多一樣好,所以我們就不用彼此擔心了。這是一個大家互相幫助的社會、未來的發展,所以我真心的覺得,「哇!這好像不錯耶!」我自己的書,我都會花好幾個月才把他看完,這本書喔~我一天就花兩三個小時就把他念完了,做了非常多的筆記。

建築系教授黃瑞茂(以下簡稱黃):用一個世界的觀點 活出自己

這本書其實是寫給年輕世代的,作者提到「要怎麼樣活出自己」。在這麼多的危機風險之下,怎麼樣去活出自己?這個「自己」也不是獨善其身,作者談了很多公共參與,談到多樣性。意思就是說現在的世界不是只有我們自己,還包括社會公眾。SDGs是用一個世界觀點,例如貧窮除了有些地方的結構性的生存議題之外,我們的社會中,主要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因為結構性的掉落,很多人沒有跟上發展的腳步而掉到低收入的線下,而不是因為他不努力。所以這本書不只是談到個人處境,也談到未來整體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標 。

回顧聯合國一系列有關環境永續的觀點,1989年布倫特蘭委員會提出了「世代」這個觀點。1970 年開始所關注的環境永續,還是站在人類的立場,將自然環境當作都市發展的附屬。雖然面對環境惡化而有所反省,但是問題仍舊沒有解決,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常是挪用下一代的資源,來嘗試解決當下的問題。結果是當下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連同債務一起留給下一代去承擔。

這本書直接提到這個觀念,提醒我們面對問題不應該還是一種發展的概念,用資源去解決當下的問題,而是要去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和建設環境,不要去動用到下一代的資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世界是兜在一起的

劉:如何將SDGS導入企業呢?在導入的過程當中,怎麼樣來讓所有人都有這樣的一個思考模式?這是很重要的課題。書裡面提到三大思考法,請黃老師也繼續跟我們介紹一下,這些思考的模式怎麼樣運用在企業裡面。

黃:這本書中提到許多可以參考的思考方式,例如「連鎖式思考法,就像是像骨牌效應。就是說SDGs有17項目標,其實他不是分散的,那是環環相扣,其實很多東西是兜在一起的。

書中介紹一個案例,韓國前總統李明博在當首爾市長的時候,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政策「清溪川的整治跟改造」,他後來也因為這個政策成為典範,而選上了韓國總統。清溪川周邊在韓戰之後,聚集了擠入都市的戰爭移民,而發展成為「貧民窟」。1970年韓國開始經濟快速發展,政府就把貧民窟清理掉,將清溪川加蓋變成快速道路,這條快速道路在首爾的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到了2000年,因為都市的價值觀改變,這條經過市中心的快速道路反而成為造成空氣污染、噪音與塞車等等問題的原因。所以李明博市長就提計畫就把這條路拆掉,開始整治清溪川變成可以親水的河道,連結週邊南大門這些區域的發展計畫,整個都市煥然一新,成為當時世界城市整治的重要案例。把一條道路拆掉變成政績,你在經濟發展的年代很難去想像這件事。這本書就是用這個案例來提出一個思考,一個城市的改變不是一個計畫,而會是一連串具有遠見的計畫行動而累積而成。

為什麼是這樣?因為人的價值觀念在改變,可是人的價值是多元的,這需要協商跟討論。一個政策的執行到實現,需要一套機制與系列的過程讓他實現出來,所以我們從經驗裡面總會找到方法,能讓我們學習。

除了forecast 還要backcast

陳:我們真的是可以分工,因為這裡面講了三種方法,基本上大家都在人文社會科學裡面滿常用的,只是時間回推的方法(邏輯回推思考法)很多人不太清楚。

用英文講比較簡單,這個方法是這樣子的:所有人與生俱來都有預知未來的能力,跟其他動物不一樣,我們都會預測。那我們預測的時候是根據什麼呢?如果是你個人的話,或者比較小規模的社群,我們就用我們過去碰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套用了什麼樣的經驗?這在以前農業工業社會的時候還滿管用,因為外在世界環境的變動並不大,所以我們光是用預測,大概能夠知道我未來十年的計畫是什麼。可是因為到了二十二世紀變動太大--我講一個很小的變動,一個就是人口的數量,從以前我小時候中國人有四億人,現在有十四億人。沒多久之後 ,印度現在超越中國了,成為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家。人口成長這麼快,我們的預期壽命從上一個世紀的30歲,到現在的80幾歲,都是倍增再倍增的,我們真的很難預估。所以就會看到未來,愈來愈具有所謂的模糊性、複雜性跟不確定性存在。這時候,回推法就很重要了,所以除了forecast ,我們還要backcast。

未來不是是非題,是選擇題

因為forecast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只是是非題而已 --有發生?沒發生?就像千禧年的時候, 那時候很擔心千禧年危機,全世界的系統都會當掉。但有發生嗎?沒有,沒發生。這是預測,這樣的作法並沒有達到這本書講的--目標在那裡?

所以倒回來講 ,backcast 就是我們先把那個理想,你的夢想,你想要的這個目標大家要集體先思考出來放在那邊之後,我們才能回過來把時間點折半來想,我們講的目標是2030年,那我們2025要做到什麼?我現在可以做什麼?對所有的公司、企業對非營利組織、學校組織來講,都是非常實用。唯有透過這個方法,我們才能夠很清楚的知道我們的步驟在哪裡,而且不是是非題,是選擇題。

所以你的選擇就多了,你看光是核能,這幾十年來,我們對他的認知變動有多大?我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減碳。所以選擇題就是我們到底要怎麼樣配置我們的能源?而不是像過去,我們就是來訂一個非核家園,我們就是死也不要用核能,就這麼簡單--是非題,那是非題就造成整個社會的對立跟衝突。如果用選擇題的話,我們彼此到底可以貢獻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再強調另外一點,除了方法之外,我們常常也把目標跟手段搞混了。手段就是--我們都要活得很健康,環境要很好,你要受良好的教育 ,有非常好的醫療,賺很多的錢。然後你就忘了你的目標是什麼,所以作者寫得非常好,長遠的目標是:當你活得很久,受到良好的教育,有非常好的生活,那你想要什麼?終極的目標是你要過得有文化素質、有人權、有自由 。不然把剛剛那些所有東西放到北韓去,你覺得那個結果是什麼?你把它放到中國去,當然不是說中國不可能有這樣的一個目標,而是說,希望北韓跟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能夠納入全球的思考。我們不排除任何一個人,就是說一起來思考共同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經常把這個混在一起,不要說國家社會,光是你自己也是一樣。我們個人在做未來設定的時候,也經常把手段跟目標混在一起,所以把這個搞清楚,後面的行動步驟就會非常明確了,我覺得這本書的整個脈絡寫得非常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題】行動:經濟起飛了 人在那裡?

劉:除了這些思考模式之外,這本書也提供了很多實際的案例,接下來就來看看很多企業都怎麼做?如何實施行動方案?

陳:2005年的時候,我們辦的未來學會議裡面我們邀到一個美國的經濟學家Hazel Henderson,她跟我們聊到一個概念叫做 social trust found。就是我們講到永續的時候,環境跟經濟之間的拉扯,那社會在哪?我剛剛講那個目標就是社會,當你老是在搞經濟、搞環境,好像這是一個爭鋒的世界,那「人」在哪裡呢?所以那時候她就提出一個概念,當時,她想要知道什麼叫ESG(Environment, Society跟Governance)。

公司的治理跟國家政府的治理是一樣的,套一句現在的流行用語--你把我們人都當塑膠嗎?所以你就拚著賺你的錢。然後呢?你在意的是什麼?你的 shareholder(股東)們,那其他人呢?你就沒有把其他無法投資你公司的其他人納進來,那我們的福利跟我們的自由被你放到哪裡去了?所以那時候我們就討論,這些大企業基本上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你天縱英才,是因為政府大力的支持你,你是這樣子成功的。所以當你回饋的時候,你不應該只有回饋到你的股東跟幫助你的政府而已,你應該回饋到的是我們所有人,我們都努力地在維持社會穩定,提高自己的素質,這也是另外一種社會的投資。所以我們講,這叫社會資本,不是只有資金而已。social capital在這裡面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社會資本是需要受到重視的。因為唯有這個樣子,我們才能變成很富有的國家,很富有的全球社會的時候,還是很平均的。過去全球經濟學家講的理論叫做 trickle-down theory (雨露均霑)。可是有trickle-down嗎?像沙一樣,那個沙漏的中間,你卡住了,誰卡他的 ?所以這長期以來,在這整個政策裏面,沒有讓年輕人、沒有讓下一個世代、沒有讓非主流的人來加入這個討論。

ESG這個概念是在當時將近20年前出來的,可是唯有在國際會議裡面才會提到。當時我們就談到說「Wow!非常好的概念!」我們也帶了這一位基金管理人去到總統府,我們發現他們的投資評斷,是看臺灣的人權指標跟Freedom House給我們的自由評比,看新聞自由度多高。她說「沒錯!我們不看你臺灣到底GDP有多少,因為那個數字上上下下,一點都不重要。我們的基金在意的是人權、自由,跟社會福利。」她講的就是這本書的作者說的--永續長遠目標。

作者舉日本企業的例子是因為日本長期以來是靠財團在運作,那財團培養出很多同質性的人,怎麼同質呢?就是非常的謙卑有禮,長幼有序,所以在日本的社會年輕人是不能講話的。那因為臺灣被日本殖民過50年,我們也繼承了這樣的文化,因此他覺得像在日本跟臺灣這種社會,我們應該要打破這種同質性的文化,我們要強調是「多樣性」。所以最後面強調的那一點就是--「多樣性」才是我們借鏡這個例子來思考一個轉折點,因為他們看到了日本過去幾年,最大的失敗點在什麼地方,慢慢地融入不一樣的社群思考。這一些實力才會產生Tipping point的一些「燃點」。

反省 行動 找出社會的生命力

黃:確實如此,這本書是一個類似智庫這樣的團隊所策劃寫作,編輯策略是面對真實議題,結合SDGs所倡議的內容,在真實世界中種種問題與回應中尋找答案,而完成這本書的寫作。日本團隊的這種面對真實社會的「研究習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SDGs的全球倡議,不是個風潮,不是今年流行什麼就弄什麼,不是的!而是先引起反省「到底我們的問題在哪裡?」這個反省就引導了一系列的探究行動,而這個探究種事會引導出具有創意性的行動,除了回應了問題,也將自己安置在尋求解答的路上。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這本書首先回顧了聯合國,從1970年之後,面對環境危機的挑戰,一本經典的書「成長的極限」說明了當時的反省。這個環境包括實質的與非實質的。從認識到有所行動。最近歸結為ESG三個向度,包括環境、社會與治理。日本不自外於全球的議題,這本書在SDGs全球倡議的基礎上,對焦在日本在2030年能夠實現到什麼程度?

在行動上,有許多不同的層面需要努力,這本書提到「企業的改變」,我們知道這個叫做「企業的社會責任」。但是這本書要說的是,透過調查整理,看到了這些行動其實已經早就在社會的角落中進行了,也就是說,社會本來就有自己的生命力,而這些力量也常常被我們所遺忘。

臺灣的社會生命力在哪?有哪些具體的成就?這個就是我們要去找出來,看到這個社會的努力與改變,從概念到真實世界的改變。比如說書中提到的人權考量,如何成為一般人的生活價值。在資本主義架構下,不只是看到產品的使用,而需要想到整個商品的生產過程,從材料取得的過程。比如說蘋果去採購一個零件或是代工。就必須被嚴格稽核,是否有使用童工?或是有無規範的汙染性製程?垃圾回收的機制在哪裡?等等,否則沒辦法上市。這些年依著這個全球的共識與規範,許多針對企業的要求越加的嚴格。企業能夠做的就是讓你的生產回應到這個SDGs種種的項目,包括在發展、經濟跟地球友善的這種角度來看事情 。

面對後疫情 以專業行動回應社會需求

另一個重點是跟疫情有關,疫情確實改變了我們整個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將面對新的就業可能。過去,大學畢業就去找工作,而現在會是一個新的狀態。在新的條件下的創業,會是在深刻了解疫情後的新的生活型態,以及國家資源的重新配置構想與計畫,那對同學來講,所學的專業,需要有所調整以回應疫情之後的社會需求。例如,以建築與都市計畫來說,在公共空間碰面是都市設計重要的關注點,疫情期間,靠近會是一個問題,但是不能靠近又會產生孤獨感這種經驗。所以都市設計不只是空間設計,也需要考量一些機制,仍舊需要一些空間讓這些獨居的老人有地方可去,來防止疫情下的孤立狀態,催化出新的社會問題。

建築跟都市在不同尺度上需要考量的問題也不同,在疫情下的都市計畫如何操作?我們需要透過理解,來發展對於這種新的生活狀態有所認識,然後才能提出方案與策略。面對多變的未來,老師可以給的非常有限,甚至已經無法教給大家具體的作為。因此,我們要將「教學」轉而為「學習」,思考在把這個新的條件放進來時,我們將如何學習?在一次「疫情」工作坊中,你覺得誰暴露在風險裡面?例如警衛,因為疫情,大家都開始網購,每個警衛室裡面就開始堆積滿滿的包裹。社區進出,包裹跟領包裹的人透過怎樣的動線調整。網購還不只是物件還有生鮮,現有的社區門廳根本沒有回應這些需求,更何況,警衛的身體就承擔的更多的風險。這些新的狀態下的生活方式已經改變了過去的建築設計思考。

(未完待續,將於下週網路報刊登。)

關鍵字 #2030永續企業革命 #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劉艾華 #陳國華 #黃瑞茂 #永續 #思考法

本報導連結 #SDG1消除貧窮 #SDG4優質教育 #SDG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NO.1149 B | 更新時間:2022-10-04 | 點閱:101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09:27:12
  • 線上人數: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