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映秀、姚順富
前言
2019年,行政院國發會以地方創生戰略五支箭,推動「均衡台灣 生生不息」的城鄉均衡目標下,地方找到振興的動力與方向。
淡水區公所希望以淡水的特色休閒農業區,為北台灣創造大屯山系的療癒場域,2021年開啟了淡水區地方創生共識會議的地方擾動過程。 大傳系助理教授馬雨沛,在進行淡水DNA盤點中,發現淡水區正如同台灣的縮影,有持續人口成長的「都會區」,卻也有荒蕪與休耕的「農業區」;淡水行政區,正如同台灣面臨的城鄉失衡、農村喪失活力的困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大面積休耕,卻也有為數不少的新農民、青農民,加入淡水小量耕植的無毒有機行列。他們的心聲在「淡水區地方創生共識會議」中,經由提案、討論,逐漸形成共識——小農們需要整合的平台(實體與虛擬),以因應新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加大科技導入的力度。
淡江大學長期以「共創大淡水 智慧大未來」的高教社會責任初衷,回應地方的需求,於是110學年度起,本校重點研究計畫通過「建構地方創生平台生態系」,大傳系主任唐大崙、馬雨沛助理教授與資工系林莊傑助理教授、中興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洪智傑、管科系陳怡妃副教授、教設系講師陳維信與大傳、資工兩系的碩士生等,摸索如何建構淡水地方生態系。師生團隊試圖以網站、fb、YT、360度環景影片、設計商品上架,網路平台、產學農合作、農場設施、農遊體驗,甚至是淡水的音樂特色等,創設「農門淡水」多元平台,將淡水農民與世界連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創生成果】行銷與包裝 休閒農業最後一哩路
110學年大傳系「社會行銷與實作」課程中,學生前往淡水福容大飯店、琉傳天下-觀光工廠、紫藤咖啡園、北新有機休閒農場進行參訪田調,瞭解其營運模式、經營理念等,協助學生策劃出最佳的行銷方案。學生規劃旅遊景點宣傳農產品牌、為旅客設計山海遊程、在福容飯店廣場舉辦農產市集,並繪製海報,透過主視覺展示提案主題。藉由學生的創意以及青年的思維,建構出創新創新旅遊的路線,為休閒農業體驗作準備。
為了在疫情時增加旅客的線上體驗,在重點研究計畫資助下,「農門淡水」拍攝南瓜隧道及紫藤花園兩部360環景影片之後,媒體的續航力,讓淡水農民的花果,送達全世界的眼前,讓大家士氣一振。
之後再與台灣藝術創生基金會合作,拍攝兩部地方創生紀錄片,其中兩部:《媽祖的空中菜園》《三芝綠色療癒廊帶》,更入圍第一屆「青春還鄉—新北地方創生微電影競賽」,即將在中華電信MOD「EYETV旅遊台」電視頻道全台播放。學生在拍攝的過程中,親自進入地方,觀察長者學習種植水耕蔬菜、手沖咖啡,甚至經營菜市集、販售水耕蔬菜,體會到長者為社區無悔奉獻的不老精神。
參與地方活動的行銷,對於師生來說是大考驗,與地方人際網絡合作,在傳統的農業上,嘗試融入新意。2022年6月新北市農業局在新北市政府舉辦「蒔瓜好日子-健康農來」,新北市長候友宜致詞時表示,淡水區農會、農民所栽種及推廣的南瓜與創意料理,讓淡水歷年的南瓜節獲得各界好評,也特別感謝淡江大學的貢獻。
建構地方創生生態系的構想,需要一個平台,敘說淡水的在地故事。「農門淡水」以說故事方式,介紹每位農民故事,各淡水農家當中紛紛在眾多農家中創造特色,還有年輕的農二代放棄餐飲事業,返鄉做起青農等故事,都是能促進淡水農業發展的話題,目前已有等16農家。實體刊物部分,發行小志《淡水農話四季》、《淡水藝術療癒空間》、《日本風情話淡水》,未來也將規劃《淡水金牌農村的永續之路》、《淡水農樂多山中市集》、《悠游 淡事》等。
2022年9月開始,馬雨沛續於文學院文化創意產業學分學程「創意城鄉」課程中,規劃「2022地方創生系列講座」,邀請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淡水商圈文化觀光協會理事長盧育佑、金山漫遊行政顧問賴家華、《新莊騷》主編梁勝欽、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陳世偉、台日設計觀察者蔡奕屏等逾十場講座,並於農門淡水臉書同步直播。講座現場有來自大淡水的地方人士、青農、經營者:建築系教授黃瑞茂、文史工作者姚莉亭等,共思創生之路。真食手作餐廳老闆廖千慧聽完陳美伶的演講深受啟發:「彷彿聽到真食手作的未來。」(姚順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訪】麥塊遊戲啟發 農門淡水建構淡水生態系
2019年參與新北市立古蹟博物館「1884滬尾之役」的委託案,馬雨沛將傳播領域的思考,投入淡水的特色發展。同年,獲得前學術副校長何啟東支持,參與經濟部中衛中心舉辦的日本地方創生參訪之旅,因此與台灣各地的創生工作者交流,共同見學日本的創生法規與案例的標竿成果。
在「建構地方創生平台生態系」的論述中,馬雨沛倡議,全世界都在極力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在此思維驅使之下,淡水正可發揮關鍵角色,讓過往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與在地農業協力與實踐,跨入下一個「共創大淡水 智慧大未來」的新階段。在高教社會責任的初衷下,回應地方需求繼續深耕,此舉亦超前部署將大學鏈接的各種專業與資源,攪動起地方各種面向,整合的動能,建立平台與創新服務,成為永續的智慧生態系統。
「建構地方創生平台生態系」原先以平台型開始拓展,希望藉由大專院校師生的科技傳播力量,為淡水的農家推廣在地的農產品。但是因淡水的小農所根植的蔬果產量不高,加上蔬果較為適合在地銷售,加上大部分農民面臨缺人、缺量及缺乏資金,使得擴展進度受限,進而開始發展解決方案型生態系網絡。
馬雨沛看到大淡水的盎然生機:「有學校、農民、商圈、青中年、退休族、新移民,以編織生態系的策略,擴展地方創生網絡。」此生態系能由淡水出發,擴展至北海岸與東北角。(姚順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農民視角話轉型】滬尾休閒農業區生態系成型
紫藤咖啡園 賴文鏗
去年接下滬尾休閒農業區理事長,賴文鏗自11月上任前開始,每週一下午2點到5點召集成員輪流到各個園區開會,成員包括:北新有機休閒農場、羅媽媽自然農場、石牆仔內、琉傳天下琉星花園等商家。商議大計之外,也要順便喝下午茶,由成員給當天的東家提供建議,他說用意很簡單:「你不懂浪漫,客人怎麼浪漫得起來?」
上任至今才年餘,這樣的下午茶已經辦了13場,理監事會議也開了9次。他跟園區的老闆們說:「凡事不求100分,只求第一名。」他強調重點在「超越第二名」。為了求好,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上you tube去看全世界的園區,要「集眾人優點於一身」。也因為他的推動,今年12月農委會例行兩年一次的評鑑,委員們對於園區都一致給予好評,認為「進步很多」。
於1994年引進日本紫䕨,創設咖啡園區,他也以第一名的精神來經營。365天只有3月中至4月初開放,約20天營業,和客人「一年一會」卻能創造商機可見一斑。長年在淡水屯山園區經營,賴文鏗對於園區的現況十分熟稔。以他自己所遭遇的場地、交通困境,天元宮、阿三哥農場都有同樣的問題。29日公所開的交通協調會議上,二十多個單位來開會討論忠寮里的交通,至今仍舊膠著。
對於園區的未來,他看好茶樹精油園區的建置,冀望於地方創生提案,計劃打造兩百甲的茶樹園,提煉茶樹精油。他大方談理想,除了期待看到每年來看紫藤的回客臉上的笑容,他更希望能夠看到滬尾休閒農業區裡的青年返鄉,個個口袋滿滿,和老年人含飴弄孫的笑容。(賴映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琉傳天下館長林紀瑄
為全國唯一一家設立為觀光工廠的琉璃工作室,「琉傳天下」近來已逐漸轉型為以琉璃藝術為主題,結合園藝來推展藝術的複合式空間——「琉傳天下琉星花園」。館長林紀瑄說:「讓藝術生活化,概念設計融入生活,希望讓參觀的民眾感受到琉璃藝術沒有那麼遠,創意也在生活裡。」
基於這樣的理念,進一步將創意延伸,分享給更多年輕的學子,琉傳天下已加入新北巿教育局開辦的「職探教育」體驗中心的認證行列,為國小高年級到國中階段的學子們設計「玻璃藝術」教育。此外,以創辦人周宇軒自學自創琉璃藝術的挑戰精神,開創「食農教育」——養蜜蜂,將在園區戶外具高低差的空地上,建構蜂屋,除了帶入「蜜蜂為生態重要一環」的環保概念,也考慮開發蜂蜜、精油等相關產品,朝多元發展方向經營。
雖具有大淡水區少數符合法規的園區條件,一度曾經由本校農產學合作案轉介,與福容飯店評估「對接合作型式」,帶動遊客「順遊」的可能性,福容也考慮將琉璃藝品於旅館空間中展出,但皆因疫情所囿,未有進一步進展。林紀瑄表示,贊同地方創生的理念,不排除與淡江師生們有實際運作專案的可能性。未來仍將持續DIY的觀光工廠模式,但希望以辦活動的方式,吸引各階層的民眾,例如:與淡江團隊合辦夏令、冬令營,提供學子園區多元的生態及藝術,應為可努力的方向。(賴映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食手作 廖千慧
一位母親因為罹癌的女兒,開始研製無添加的真食物,當女兒奇蹟似地恢復了健康,母親也因此開展了果醬事業,還以「無添加、真食物」的概念開辦了餐廳。「真食手作」老闆廖千慧說,這個聽來令人動容的故事:「不是品牌行銷,是真實的過往。」
這位母親創業的第一罐產品,是為贊助偏鄉孩子的義賣會而產出,從一罐青醬開始,她秉持初心,開始她的事業。得到各界支持,從2016年起,她陸陸續續獲得國際無添加協會亞太美食奬等6個國際獎項,令從未申請獎項的廖千慧始料未及。
開了餐廳之後,她的產品從果醬、醬製品、花草茶,一路開發新產品。因落腳淡水,也支持在地小農,使用當地食材。近日開發「楓樹湖」的木蓮花,製成微酒精的飲品「康普茶」,正思考著「明年要做些不一樣的東西」。「紫藤花和蝶豆花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地的柚子花可以作成飲品、茶包、糕點⋯⋯」
滿腦子研發真食物的發想,也有先生一起打拚,疫情期間經營網站、FB有上萬粉絲,但手作的產品終究在產量上無法突破。近年開始接B to B的訂單,但以一個小餐廳的廚房來生產,終究不是辦法,在接觸淡江團隊之後,燃起「開設真食物加工廠」的想法。
「到淡江聽了陳美伶的演講,看到很多不一樣的面向,我們可以不只是一間餐廳,可以伸出更多的觸角,幫助社會上更多人。」廖千慧說她不僅看到商機,也受到啟發,原來她可以藉由產品對地球更友善,也幫助二度就業婦女,善盡社會責任。
曾經是麥當勞員工,對於開設加工廠的構想,除了有果肉、果皮、根莖全食物利用的環保循環概念,她也有成本架構底子。廖千慧期待開設加工廠的提案,能成功把產品作為「愛的延伸」。(賴映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芝魯肉販多肉植栽農場 楊志清
2018年在三芝設置多肉園區,短短五年,「三芝魯肉販」靠著人稱魯哥的經營者楊志清過人的毅力,和之前累積的多肉社群人氣,在三芝一塊沒水沒電的紅土中,建設起以智慧農業管理模式經營的多肉植栽園區,並開始投入第二期「可愛動物區」的建置。
作為返鄉青農,曾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特助,以魯哥的行銷經驗與職場經歷,在辦活動、slogan發想、網路行銷方面都難不倒他。甚至還有餘力可以拉抬同學家的農產品:三芝的地瓜、拉拉山的水蜜桃,最近則是台東的釋迦。因此,在魯哥的直播現場,鏡頭在三芝通透明亮的溫室裡,展示的轉盤上眾星拱月的主角是碗公大小的臺灣甘露梨,圍繞在旁的才是一盆盆的美肉(多肉)。原來只是希望相互拉抬,倒是走出即時線上行銷的多元路線。
靠網路闖出了一點名氣,魯哥還有滿腦子的創意,「三芝不只有茭白筍、山藥而己,還有多肉植栽!」他倡議三芝在交通指標,應該有旅遊景點的標示,帶動遊客的流動。他不諱言舉茭白筍節的例子,在宣傳DM上,「區公所、咖啡廳都進去了,到底我們的農場在哪裡?」
在馬老師團隊拍攝的「青春還鄉——三芝多肉綠色廊道」微電影上線之後,就有「部落客來現場直播。」帶動更多網路的關注度。他表示,農場可以作為建教合作的平台,無論是多肉培育課程、傳播行銷等方面,提供學子實習的場域。他也冀望藉地方創生的提案,結合他的夢想,繼續把多肉植物的美好,從三芝傳播到網路可及的每一個角落。(賴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