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大代誌 2024-10-28

紀金慶談攝影美學 探討攝影與現代社會的互動

【記者曾晨維淡水校園報導】攝影社10月23日晚上7時,在B428舉辦「攝影美學」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助理教授紀金慶主講,他運用哲學觀點,深入探討現代與古典藝術的差異,及現代社會與攝影作品的互動關係,約50人到場聆聽。

「攝影作為藝術,和古典藝術最大的差別在於哪裡?」紀金慶首先引用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著作《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的觀點,說明在過去無論是畫作還是肖像,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但隨著現代攝影與電影等機械複製技術的發展,藝術作品不再具有以往的「即時即地性」,導致它們可被大量複製和傳播,這使得藝術品的原真性、獨特性與神聖感逐漸消失,而這種作品的泛濫性,甚至讓人認為「理所當然」。

「未來或許是沒有脈絡性的。」紀金慶認為現代社會充斥著功能性思考,人們常追求速度和效率,失去了過去擁有的細膩沉澱與反思;他還提出發人深省的哲學問題:「出現在照片中的那個我,真的是我嗎?」他認為,「攝影僅僅是機械的眼睛」,無法完整呈現被攝者的本質,例如攝影師捕捉的關鍵瞬間,可能已偏離被拍攝者的真實個性或特質,從而使得攝影作品有時更像是一種偏見或刻板印象。

紀金慶提到,「手工畫作有時可能比攝影更真實」,因畫作能融入創作者的主觀詮釋,藉由各種畫法和細節表達,來強調作品的特質,而攝影往往僅將物體簡單定格,因此較難完整傳達作者的情感或物體的本質;他進一步指出,攝影作品可能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媒體操作所影響,成為傳遞特定價值觀的工具,讓攝影在某些情況下淪為意識形態的載體。

此外,紀金慶也探討了現代科技對藝術的影響,隨著科技、攝影、工業和AI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世代恐進入一個「超真實」的生活方式,即幾乎完全依賴影像來建構世界的理解。他表示,「現在及未來的世界中,可能不再存在表象背後的本質,因為『沒有表象,沒有本質』。」

社長、教設三彭冠翎說明,透過這場講座能讓社員們重新思考,為什麼構圖和美感在攝影中如此重要,反思影像在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力量,以探討影像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社員、日文一賴仕紜表示:「紀金慶所提出的哲學觀點都讓我印象深刻,了解到藝術的重點不在表象,而在於本質,激發我對影像及攝影的全新理解。」

關鍵字 #活動報導 #社團 #攝影社 #紀金慶 #攝影美學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94 | 更新時間:2024-10-28 | 點閱:27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03 17:22:00
  • 線上人數: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