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文學院
時間:113年12月16日下午3時
地點:傳播館Q306
主講者:實踐大學音樂系教授歐陽慧剛與談,系主任宋正宏主講
講題:2024年的今天,音樂在AI方面還可努力的目標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方式,也是靈魂之間溝通的語言。一般古典音樂會節目單裡,安排的曲目全都已故作曲家的作品,而在實踐大學設計相關學系,師生追求的是新穎創新,古舊的早就被時代淘汰了。但古典音樂不同,它不僅是過去的產物,而應該被稱為「經典」,音樂能在時代中流傳下來,成為永恆的作品,這讓我開始思考:音樂的價值是否只存在於其傳統性?是否能在現代科技輔助下,找到新的表現方式?
AI在模仿作曲家風格方面,展現驚人的能力。而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項文化的載體,每一首經典作品背後,都承載著特定時代的價值觀和歷史背景,AI幫助復刻音樂的形式,卻無法重現作品所處時代的文化脈絡,像海頓的音樂不僅是音符的排列,還是他所處社會環境與個人經歷的反映,他可能在奧地利東部麥田中,受到當地美麗風景與自然界各種聲音的啟發,而這些微妙的靈感, AI是無法捕捉的。因此AI能還原技術細節,不能深入創作者的內心世界,與重現創作環境中的獨特元素。
音樂欣賞的多樣性也值得關注,聽眾對音樂的需求差異極大,有些人偏好旋律的美感,有些人則專注於音響技術的精準性,還有一些人希望從音樂中獲得情感的共鳴,AI可以針對這些需求生成相應的音樂,甚至在音樂學習中發揮輔助作用,例如快速生成練習素材,幫助學生進行伴奏排練,我認為,AI的生成能力是基於既有的數據,其創造力的邊界到底在哪?仍需進一步探索。
而音樂詮釋的重要性在於能深刻理解,「詮釋」是一門將樂譜轉化為情感體驗的藝術,每位演奏者每一次的詮釋,都可能為同一作品賦予全新生命,同樣的旋律會因演奏者的音色、速度和情感表達,而傳遞出不同的感受,這正是音樂中不可替代的價值所在,因此AI能生成技術精湛的音樂,並模仿不同作曲家的風格,但無法理解詮釋的深度。
AI創作的音樂缺乏人類表達的細膩情感和靈感。例如,AI或許能模仿貝多芬創作一首交響曲,卻無法體會他創作《第九交響曲》時,內心的掙扎與情感波動,這些情感元素是AI無法模仿的,也是音樂作品感動人心的關鍵。
在音樂教育方面,AI展現了其強大的輔助功能,它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求,生成個性化的練習素材,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進行學習。此外,AI可用於音樂表演的分析,通過對演奏細節的精確分析,幫助演奏者改進技術,提高表演水準,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演奏水準,生成適合的練習曲目,並即時提供反饋,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個性化和高效率。
然而,這些技術輔助不能替代人類教師的指導和鼓勵,音樂教育不僅僅是技術的傳授,更是對藝術性和表現力的培養,還是情感和靈感的交流,學生需要學會如何從音符中發掘情感,如何用音樂與觀眾對話,而這些是AI無法教授的。
至於音樂的分類與傳播方式,在科技的推動下發生了改變,如古典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和現代主義音樂,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創作特徵,AI透過分析大量數據,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風格的演變,可比較不同時期作曲家的和聲如何進行、旋律發展以及曲式結構,揭示音樂風格的變化趨勢,這些分析輔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而非取代我們對音樂的感受與詮釋。
AI的加入,為音樂創作與欣賞提供新的視角,可以提升音樂製作效率,豐富學習工具,並幫助我們理解音樂的歷史與結構,它的作用是輔助而非取代,音樂的核心在於人類創作者的情感,以及聽眾與演奏者之間的交流與共鳴。
未來,我希望看到更多音樂與AI結合的嘗試,更重要的是,這種技術應服務於藝術本身,而非將藝術淹沒在冷冰冰的數據中,音樂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發共鳴,傳遞情感,並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部分。讓音樂保持其情感的力量與文化價值,我們需要在科技與藝術間找到平衡,共同推動音樂的進步與創新。(整理/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