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晨維淡水校園報導】衛生保健組3月21日中午12時在HC306,舉辦「你是壓力胖還情緒肥?」講座,由覓心理諮商所心理師俞雁薰主講,針對壓力胖與情緒肥的定義、成因、身心理變化、行為模式及解決策略等面向,幫助參與者了解體態變化與飲食行為的影響。
俞雁薰說明,「壓力胖」是因長期壓力導致體重增加,受生理機制影響,如腎上腺皮質醇升高、神經胜肽Y濃度增加及自律神經失調等,常見現象包括脂肪堆積、全身痠痛、疲憊感增加及睡眠品質下降。「情緒肥」則與心理壓力有關,因負面情緒誘發非生理性進食,常見特徵包括在無飢餓感的情況下進食、特別渴望特定食物、進食後仍無法感到飽足,甚至伴隨罪惡感,與壓力、焦慮或孤獨等情緒起伏相關。
「維持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是保持健康體態的關鍵。」俞雁薰提出,培養規律作息,確保充足睡眠,可維持瘦體素正常分泌;每日適度運動,如快走或健身,則能減少壓力荷爾蒙;飲食方面,選擇低糖、低脂肪、高纖食物,確保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蛋白質及水分。同時,透過社交活動與自我情緒管理來維持心理健康。她提醒,「進食前應先評估是生理飢餓,還是心理需求。」若出現想吃垃圾食物的衝動,可透過散步或與朋友聊天轉移注意力,必要時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為協助參與者檢測自身狀況,俞雁薰建議關注7大指標:腰圍是否明顯增加、是否常感壓力或焦慮、睡眠品質是否下降、是否難以控制飲食、是否有消化道問題、是否缺乏運動,以及是否經常感到疲倦且注意力無法集中。她透過具體案例說明這些指標的影響,並引導參與者自我檢核,以更精準地關注自身健康。
日文三蔡同學表示,自己經常因學業與生活感到壓力大,這場講座讓他學到如何調適情緒與維持健康,「我了解應保持良好睡眠、嘗試冥想來平靜心情,以及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才能有效地避免壓力胖及情緒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字
#活動報導
#衛保組
#俞雁薰
#壓力胖
#情緒肥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209
| 更新時間:2025-03-31
| 點閱:76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