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張瑜倫、曾晨維、高瑞妤
攝影/張瑜倫、李而義、陳奕良
在全臺大專校院中,單一獎學金總金額最高的**「有蓮獎學金」**,係本校管科所校友**徐航健**所設立,旨在鼓勵更多優秀及具研究潛能的學生就讀淡江,同時協助來自海外的學子順利展開在臺灣的求學旅程。110學年度起,連續6年,每年頒發總金額2千萬元,至今共有785位學生受惠,分別獲得20萬至2萬元不等的獎學金,為他們的學業與生活提供實質助力。
時報為瞭解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如何規劃與運用這筆高額獎學金,特別訪問獲獎學生,請他們分享感受「有蓮精神」的溫暖與鼓勵之際,如何訂定夢想並勇往直前,為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 文學院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四年級 侯逸蓁
侯逸蓁就讀高中時,便鎖定淡江資圖系,在家人支持下,透過繁星推薦順利錄取該系,展開一連串多元學習的嘗試與探索。她將這筆資源投入語言學習與職涯規劃,至今仍持續透過家教精進英語能力,並通過 Cambridge English: First 認證。
對博物館懷抱濃厚興趣的她,不僅修讀博物館相關課程,也以此為繼續進修或就業的方向,目前已參訪逾15所博物館,侯逸蓁從奇美博物館的參觀經驗萌生對該工作的嚮往,也曾邀請朋友一同造訪國立臺灣博物館,對方一句「原來博物館這麼有趣!」讓她發現,自己的熱情能夠發揮影響、傳遞文化的美好。
此外,她也善用校內資源,積極參與系上及學校活動,加入《淡江時報》,磨練文字與採訪技巧,因負責國際與兩岸事務處路線,過程中認識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進而接觸多元文化。另在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中獲得導覽經驗,進而加入資圖系教授林信成的研究團隊,協助策展與活動執行。升大四的暑假,她前往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實習,擔任導覽員,帶領參觀者製作手工紙,並嘗試用英文和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互動,實踐所學。

有蓮獎學金獲獎者,資圖四侯逸蓁。(攝影/李而義)
#### 理學院 應用科學博士班三年級 歐茲比(Carl Osby M. Mariano)
來自菲律賓的歐茲比,因看到臺灣先進的創新科學與技術,選擇來臺深造。他先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取得碩士學位,接著因嚮往淡江物理系在「同步輻射」領域的優秀師資與研究資源,決定報考本校博士班展開新旅程。
歐茲比表示,「有蓮獎學金」讓他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學業,把握機會前往新加坡、荷蘭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參加研討會,全力投入研究,一圓科研之夢。他的研究以能源材料為主軸,表現優異,與指導教授莊程豪合作發表多篇國際期刊論文,並刊載於《Nature Nanotechnology》和《PRX Energy》等重要期刊。
2023年,歐茲比在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年會中,發表「新型鈷與石墨烯結合下的高產氫效率」,獲得壁報論文佳作,他感謝學校的栽培和莊程豪的指導,讓自己在博士班第一年就有亮眼成果,並順利發表論文於同步輻射專業期刊,也更加確定在淡江的學習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熱中學術,歐茲比也常擔任系上和菲律賓學校的聯絡窗口,積極推廣淡江;同時在學校修讀初級華語課程,希望未來能留在臺灣,繼續逐夢。

有蓮獎學金獲獎者,應科博三歐茲比(Carl Osby M. Mariano)。(攝影/張瑜倫)
#### 工學院 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碩士班一年級 林芳以
林芳以大學就讀本校水環系,因成績優異屢次獲得學業獎學金,大二時與同學組隊,在教育部第七屆「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中,與政治大學並列銅牌。除了學業成就,林芳以也從登山新手成長為登山社社長,不僅習得戶外技能,培養出對運動的熱情,更完成「蒐集紙鈔上的山」的目標,成功征服大霸尖山、玉山及南湖大山,並於畢業時獲頒操行獎。
「淡江給了我很多資源,無論是競賽補助、獎學金,還是老師們的悉心指導,都是我選擇留下來攻讀碩士的原因。」她提到,系上老師不僅在課堂上傾囊相授,也關心學生生活上的點滴,讓她決定以預研生身分無縫接軌碩士班,持續深耕水環領域。
目前,林芳以的研究聚焦於「颱風路徑預報」,四月底前往奧地利維也納、五月將赴日本參加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她感謝「有蓮獎學金」的支持,讓她能安心備戰國際會議,同時無後顧之憂地應付日常生活所需。未來計畫先留在學校,繼續追隨指導教授蔡孝忠進行研究,累積更多實務經驗與學術成果,「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出國工作,看看世界、拓展視野。」

有蓮獎學金獲獎者,水環碩一林芳以。(攝影/陳奕良)
#### 商管學院 產業經濟學系四年級 蔡博凱
蔡博凱家住蘆洲,童年時常與家人來淡水玩,對淡江大學並不陌生。選填志願時,在家人的鼓勵下,他將淡江列為第一志願,「爸媽說淡江是私校第一,資源豐富,校友表現優秀,加上有許多國際姊妹校,是個可以發揮的地方。」入學至今,他非常肯定當初的選擇。
在學業表現上,蔡博凱於大三下學期名列班上第一,平時積極投入專業能力養成,已考取多張金融相關證照,並通過台灣金融研訓院多項能力檢定。大四下學期則前往新光人壽實習,提早與業界接軌,為職涯鋪路。
對於獲頒有蓮獎學金,他滿懷感激。這筆獎學金讓他完成一段特別的學習旅程──騎機車逆時針環島。「沿途拜訪臺灣各地的大學與周邊社區,發現淡江與地方的連結真得很緊密,實習、打工、就業都很方便。」他表示,環島過程中除了認識臺灣在地文化與產業特色,更實際感受到各地經濟發展的脈動,將書本知識落實於社會觀察中。
不僅如此,他也將課堂所學付諸實踐,在「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啟發下,進行股價預測與投資實測,成果超出預期。他開心地分享,「學以致用真的很有成就感。」目前,蔡博凱已錄取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的雙聯碩士班(淡江財金全英語雙碩士學位學程),未來將展開新的國際學習旅程。

有蓮獎學金獲獎者,產經四蔡博凱。(攝影/李而義)
#### 外國語文學院 西班牙語文學系一年級 陳靖亞
高中就讀體育班的陳靖亞,曾是競技體操選手,獲得全中運銀牌、市長獎等榮譽。「我喜歡挑戰新領域,也希望未來能走向國際。」她提到高中時期曾入選教育部國際交換計畫,赴加拿大卑詩省Carihi高中交換一年;另參加教育部SDGs遊學計畫,到澳洲進行10天學習之旅;以及哈佛台灣英文領導營,累積豐富的跨文化學習經驗。
進入淡江後,陳靖亞選擇就讀西語系,規劃修習外交系輔系,並持續準備語言檢定,目標是精通雙外語,為未來國際交流與深造鋪路。她在學校積極參加社團活動與校際競賽,目前為國際大使團成員,希望藉此認識更多外國朋友,拓展國際視野。
陳靖亞表示,會選擇淡江,是因為學校重視國際化、語言資源豐富,讓她對校園環境早有好感。「就讀後發現這裡的學習氣氛和同學都很積極,老師也很鼓勵我們多方嘗試,真的很開心能在這裡開始大學生活。」
獲得有蓮獎學金,對她而言是一種肯定與動力。「這份獎學金讓我在大一就能放心投入語言學習,並支持我規劃赴西班牙交換學習、攻讀碩士學位,讓我更有信心朝國際舞臺邁進。」

有蓮獎學金獲獎者,西語一陳靖亞。(攝影/張瑜倫)
#### 國際事務學院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 吳佳幸
「這份獎學金不僅實用,更是一種無比的榮耀。」吳佳幸以優異表現獲頒「有蓮獎學金」,在學術之路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因緣於校友的熱情推薦,她毅然決定報考淡江戰略所,展開一段全新的深造旅程。
「學長曾提到,淡江的教師對國際情勢具備深厚的掌握與獨到的洞察,能引領學生以宏觀視野理解當代全球變局,在教學與指導上極為扎實。」實際就讀後,吳佳幸深刻感受到師長們的用心,尤其在論文訓練上強調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嚴謹性。
吳佳幸的研究兼具實務與理論價值,2022年受邀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參加台灣研究學會年會,在西雅圖發表論文;2024年研究成果刊載於英國SSCI期刊《國防研究》。「這些成就不只是我個人的努力,更是老師們不吝指導與提攜的結果。」她坦言,「過去工作多以任務導向為主,鮮少有機會沉澱與思索理論,然而戰略所的學習經驗改變了我思考的方式。」老師們除了傳授課堂知識,更推薦閱讀資料,引導學生穩固基礎,並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年內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吳佳幸由衷感謝淡江的培育與支持,更表示,希望自己能像徐航健學長一樣,「幫助更多懷抱夢想的學子,這是我給自己立下的宏大心願。」

有蓮獎學金獲獎者,戰略所博士吳佳幸。(攝影/李而義)
#### 教育學院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三年級 彭冠翎
高中畢業那年暑假,彭冠翎獲教育部「青年壯遊臺灣計畫」補助,走訪布袋戲文化,學習多媒體製作,開啟她多元探索的旅程。進入淡江教設系後,她將所學應用於實作,組織自主學習團隊參與桌遊設計、智慧校園黑客松及全國遊戲腳本競賽,並投入系上「實作基地」的空間整理和提案練習,更曾遠赴印尼參與國際移動學習計畫,拓展國際視野。
大二時,她帶領系上營隊,進行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的體驗式策展,後因策展協力接任攝影社社長;也在食農教育專題中深化教案設計,提案更於創新創業競賽中獲獎;畢業專題結合建築基地分析發展設計,成果將於校外展出,也進一步確立研究所方向,未來將朝建築與設計跨域整合邁進。
彭冠翎感謝「有蓮獎學金」讓她得以添購筆電、支付學費,在大學期間參與跨校選課及實習,並感謝系上師長與同儕的陪伴與支持。回憶當初在東吳哲學系與淡江教設系之間的抉擇,系主任鄧建邦的一番說明,讓她選擇這個充滿創意與自由的地方。「這段學習旅程很值得,並讓我相信,知識與實踐能帶來堅定的力量。」

有蓮獎學金獲獎者,教設三彭冠翎。(攝影/李而義)
#### AI創智學院 人工智慧學系一年級 蔡曜宇
蔡曜宇的父母皆為淡江校友,十分肯定母校的正向發展及用心辦學,因此鼓勵他選擇就讀。 他也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給予充分的支持與自由,讓他能夠勇於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未來方向。對於獲得有蓮獎學金,他表示:「這份資助不僅在經濟上幫助我,更是對我努力的肯定。」
身為大一新鮮人,蔡曜宇目前將重心放在課業上,特別喜歡覺生紀念圖書館提供的優質學習環境。他表示,當初選擇AI系,是出自於本身興趣及對未來發展潛力的期待,進入大學後修習「人工智慧應用實驗」課程,更進一步激發了他成為軟體工程師的志向。他已規劃未來學習藍圖,包括考取相關專業證照,前往日本交換學習,甚至參與業界實習,以提早與職場接軌,若有機會,也會考慮繼續升學。
雖然入學不到一年,蔡曜宇已感受到師長教學認真、同學相處融洽的校園氛圍,讓他更加肯定當初選擇淡江是正確的決定。他也以學校「企業最愛私校第一」的評價為榮,相信強大的校友們將成為他未來職涯發展的重要助力。

有蓮獎學金獲獎者,AI一蔡曜宇。(攝影/李而義)
#### 精準健康學院 高齡健康管理學研究所碩士班一年級 朱康暐
「這份獎學金給了我莫大的支持。」朱康暐坦言,在職進修充滿挑戰,卻也讓他重新感受到學生生活的單純與熱情。每週三天奔波臺北宜蘭之間,獎學金正好補貼了通勤開銷,也讓他添購筆電,用於寫報告、進行研究,讓學習沒有後顧之憂。
當初選擇淡江,是因為身邊不少親朋好友都是校友,公司老闆更是淡江人,也因此全力支持他繼續進修。
目前擔任高齡健管所碩一班代,朱康暐笑說,重返校園最大的收穫是拾回「單純的快樂」,同學間彼此照應、老師們也願意伸出援手,在繁忙工作與研究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他的論文研究方向鎖定在減輕長照住宿式機構中護理師的工作負擔,希望結合人工智慧與智慧偵測裝置,改善人力不足與工作壓力過大的現況,「我想把這些成果真正落實在宜蘭在地,讓智慧照護能服務到更多人。」
朱康暐表示,學術與產業的視角不同,但目標共同一致,更能在老師們的引導下,有系統地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他期許自己未來能將智慧經營照護的專業技術,應用在宜蘭高齡化社會的現場,發揮實質影響力,也希望有天能像徐航健學長一樣,用實際行動傳承這份愛心與熱情。
關鍵字
#溫馨時刻
#有蓮獎學金
#徐航健
#侯逸蓁
#歐茲比
#林芳以
#蔡博凱
#陳靖亞
#吳佳幸
#彭冠翎
#蔡曜宇
#朱康暐
本報導連結
#SDG1消除貧窮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10減少不平等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213
| 更新時間:2025-05-01
| 點閱:191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