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一新鮮人,本報特別企劃,邀訪3位優秀校友分享求學歷程與勉勵話語,作為大家的暖心開學禮。還有更多校友的經驗分享和親切提醒,快來掃描QR Code喔!
#### 合經系(現經濟系)校友、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署長 蘇文玲/深耕專業 熱忱不滅
在公職體系服務超過30年,從一名基層課員一路走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署長,對工作懷抱熱忱是支持自己堅持崗位很重要的力量,我一直堅信「低調做事、沉穩做人」,才是最踏實的生活態度。
回顧求學階段,我的高中聯考未考上前三志願,所以選擇了五專,進到了銘傳商專的國際貿易科。專五那年,常在公車站看到國中同學穿著大學服,激發我也想成為大學生的動力。這個念頭推動我努力參加轉學考,也順利進入本校合作經濟學系(後改名產業經濟學系,現為經濟學系)。
選擇淡江,是被這裡自由、開放的學風所吸引。和銘傳相較,淡江的選課制度更有彈性,讓我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大學生涯中,我最感謝兩位老師,一位是後來擔任產經系主任的梁文榮教授,他總以認真嚴謹的態度指導每位學生,有次考試,我與同學使用相同的解題方式,分數卻有落差,我鼓起勇氣去問老師,他只是微笑,卻讓我體會到那份「不說破的關心」和對學生更高的期待。另一位是莊孟翰副教授,他常在課堂上分享房地產與不動產管理的實務經驗,讓我開闊了對產業的理解,也提升對社會現象的敏感度。
升大四的暑假,我一邊準備出國唸書,一邊報名公務人員高等考試。雖然錄取率不高,但考試科目多半在大學念過,趁記憶猶新,我抱著輕鬆的心情應試,沒想到竟然錄取了。當時還在學,我先申請延訓,畢業後才正式踏入公職。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臺灣省物資局課員,報到第一天就被告知這單位即將裁撤,讓我萌生轉調其他機關的念頭。人生總有轉機,我投履歷進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就這樣開始了長達30年在經濟部的公職生涯。我很幸運,遇到許多願意提攜後輩的長官。經濟部有很完善的人才培育機制,我入職不久就獲派到國際經濟事務研究班受訓半年,之後再申請公費出國留學,到美國懷俄明大學攻讀國際事務碩士,實現了我多年來想出國深造的夢想。
在中小企業處,我從承辦人開始做起,到科長、組長、副處長,後來轉調到商業司司長,2023年經濟部組織改造,商業司轉為商業發展署,所以轉任商業發展署署長。疫情期間,我們負責推動三倍券、各種紓困振興方案,雖然很辛苦,但很清楚自己在執行很重要的工作,心靈是充實的。轉到商業司(署)後,有很大部分業務會涉及商業管理面,需要非常謹慎,所以我常常抱著《公司法》、《企業併購法》等法條加班到深夜,彷彿回到學生時代苦讀的模樣。這份工作雖然忙碌,我從沒倦怠,因為這些努力能真正影響社會、幫助民眾。
回首這段公職歷程,我真的相信「人在公門好修行」。如今的公務員挑戰多,社會期望高、輿論壓力大,業務也比過去複雜許多。我們必須學會承擔、穩住心理素質、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取得平衡。很多人認為公務員太保守或官僚,這是公務人員必須「依法行政」最基本的原則,做任何決策都要拿捏好那條界線。
對於剛踏進大學殿堂的學弟妹們,我想給你們三點建議。第一,勇敢嘗試不同領域的學習,不要只侷限在系上的課程,也要關心社會脈動、產業趨勢與國際局勢,讓自己更早具備與現實接軌的視野。第二,強化外語能力,語言是你和世界對話的門票。第三,珍惜學生身分,享受這段能自由探索、自我培養的黃金時期,好好用力地去體驗、去學習。
人生不會一路順遂,但你怎麼看待挫折與機會,將決定你未來的模樣。我沒有特別的座右銘,卻始終相信——只要每天把份內的事做好,就是一種踏實的堅持,也是一種對人生負責的態度。(文/楊成勤整理)
#### 企管系校友、力麗觀光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竫如/持續探索 慕強學習
為什麼沒考慮臺大、政大等知名學府的EMBA就讀?除了好友、本校企管系校友曾曼意的大力推薦外,淡江大學吸引我的不只是課程本身,更聚集了許多和我一樣、從實務經驗出發的中小企業老闆與公部門高階管理者。這樣的學習環境能激發更多共鳴與交流,既能從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中刺激思考,也能從同學的經驗中獲得啟發。此外,淡江大學蟬聯多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私校之冠,而企管EMBA課程設計實務導向,強調全球視野、人文關懷與管理素養,恰與我追求的目標一致。
我從基層做起,每一步都靠著學習、適應與迎接挑戰的心。從景文科技大學旅館管理系畢業後,踏入旅宿觀光產業,從兄弟飯店櫃檯人員,一路走到力麗觀光的管理階層。30多年來歷經不同集團、無數職場磨練,我深刻體會,若要引領企業穩健發展,仍需提升經營視野與思維的厚度。因此,我決定回到校園進修,選擇就讀淡江大學EMBA。
旅宿業最繁忙的時間是週末,當時淡江的課程多安排於週五至週日,為了兼顧工作與學習,我選擇拉長修業時間,花了五年完成學業。這段學習歷程雖長,但充實且令人興奮。行銷策略、經濟學、品質管理等領域在初期著實吃力,但隨著學習深入,竟與我多年的實務經驗產生連結,一堂堂課如拼圖般,為我建構出完整的經營藍圖。
我逐漸體會,真正有效的學習不在於熟記流程,而是洞察問題本質、抓住精髓,並將理解轉化為靈活應用的能力。與同學的互動交流、企業參訪等活動,也讓我從飯店業的框架中跳脫出來,看見更多元產業的運作樣貌,強化了我的跨領域整合能力。
在淡江,我遇見多位深具影響力的老師,包括吳坤山、楊立人、王居卿、潘志偉、洪英正、李月華、羅惠瓊、黃一峯、張雍昇等,他們不只是專業授課者,更是樂於分享經驗的導師。企業管理牽涉行銷、人際、國際趨勢等多面向,教師們具備強大的整合思維,能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幫助我釐清方向。他們分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人生哲理,潛移默化中,養成我對領導與治理的思考方式,也啟發我「慕強」的心態——要求自己盡力做到最好,並努力成為能激勵他人持續變強的領導者。
我想把這些體會分享給即將進入大學的新鮮人。首先,恭喜你們踏入人生重要的新階段!大學四年,是探索自我、培養能力的關鍵時期,「不用急著知道答案,也不要害怕試錯。」很多人以為一進大學就要明確人生方向,但探索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過程,我從沒預料自己會成為董事長,這一路上的嘗試與挑戰,都是我人生的養分。因此,希望你們都能勇敢去試,允許迷惘,並保持對未來的好奇與期待,那將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若要規劃大學四年的節奏,我建議:前兩年用來廣泛探索,多參加社團、實習與志工,開拓視野、認識自我;第三年為聚焦期,從過往的嘗試中,認真思考自己最想深入的方向,投入較長時間累積有深度的經驗;第四年則是實戰期,不論是實習或專題研究,都視為職場的預備站,鍛鍊實力。競爭力不是一夕養成,而是從大學開始有意識地準備。四年後,你將比別人更有底氣。
現今企業對人才的期待早已不侷限於學歷,而是看中「學習力」。是否具備跨域整合能力、願意溝通合作、能解決問題、擁有國際視野……,這些都是未來職場的關鍵素養,真正的競爭力,來自對學習的熱情與適應的彈性,來自不懼改變、不斷學習的態度。這樣的你,才是真正無可取代。學姐給年輕世代的三個建議核心:「持續探索、勇於跨域、培養學習力」。(文/張宸寧整理)
#### 會計系校友、三金音樂製作人 陳建騏/專注當下 築夢踏實
當年大學聯考填志願時,我最想念的是美術系,後來聽從家人建議,選擇了淡江會計系,沒想到從會計出發,繞個彎抵達音樂,反而看見不同的風景。一路以來,我為田馥甄、徐佳瑩、魏如萱等知名歌手製作專輯,也從中收穫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會計難的不是數學,而是如何處理事情。」對我來說,會計系的課程並不輕鬆,尤其是堪稱大魔王的中級與高級會計學,但我沒有因此放棄學習,而是在繁重課業之外,找到能讓自己喘息的地方——淡江實驗劇團。這個選擇延續了我高中話劇社的熱情,也讓我從表演中領略情感與表達的力量。回頭看,大學時期所習得的會計知識,也在我日後經營公司時發揮了實際效用。
與高中話劇社相比,實驗劇團的訓練更具系統性。從讀本、排練到舞臺呈現,每一個步驟都有其脈絡與節奏。我逐漸領悟,表演不只是把角色演好,更要理解每句臺詞、每個動作背後的設計。舞臺情緒與真實人生往往緊密相連,過往的經歷也能透過表演被重新詮釋與轉化。在劇團中,我學會與不同角色的夥伴溝通,這樣的磨合經驗,成為我投入音樂產業中最受用的養分。特別感謝當年實驗劇團的指導老師丁洪哲,他的悉心指導與溫暖支持,深刻影響了我對創作的態度與價值觀。
我從小就學鋼琴和電子琴,對音樂的敏感度早已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培養。高中擔任話劇社導演,雖然還不懂編曲,但已為公演創作配樂。大四那年,我在臺北的「主婦之店」打工,近距離觀察駐唱樂團的現場演出,那段經歷讓我意識到,「完整演出一首歌並不容易」,每個樂器都需精準掌握,還得因應現場氛圍即時調整,甚至與聽眾互動。這些觀察與體會,成為我日後創作的重要基礎,也讓我明白:音樂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場關於傾聽與共鳴的團體協作。
服役期間,我進入藝工隊,得以持續與音樂保持連結。退伍後,在劇場、電影、廣告等領域擔任音樂設計、鍵盤手與監製,從各種合作中累積實戰經驗,並陸續獲得金鐘獎、金曲獎與金馬獎的肯定。至今,我仍很少為了發表而寫歌,每一件作品幾乎都有明確的情境或對象。靈感不足時,我會選擇放慢步調,重新感受生活,當你能夠真正沉靜下來,聽見那些平時被忽略的細節,靈感就會慢慢浮現。
如今音樂的應用比以往更為多元,從短影音、遊戲、廣告、到影視劇場,無所不在。但音樂本質上是一種極為主觀的表達形式,除了創意,還得兼顧觀眾的接受度與市場的期待。對我而言,「熱愛」始終是創作最重要的動力。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我總願意投入時間、深入學習,儘管過程不易,卻也能從中找到喜悅與成就感。
最後,我想鼓勵正在探索中的學弟妹們:別害怕犯錯,勇敢去嘗試。錯誤是學習中珍貴的一環,它讓我們反思、成長、前進。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只要你願意主動學習、靈活運用工具,就能從不同角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更有機會突破自我。當然,專業能力很重要,但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理解他人同樣是進入職場的關鍵素養。不要侷限自己的目標與身分,儘量把握機會學習新事物、多參與社團活動,探索更多元的自己,你每一段的努力都不會白費,終將成為未來人生旅途中寶貴的資產。(文/吳沂諠整理)
關鍵字
#溫馨時刻
#校友
#合經系
#產經系
#經濟系
#蘇文玲
#經濟部商業發展署
#企管系
#EMBA
#楊竫如
#力麗觀光
#會計系
#陳建騏
#音樂製作人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221
| 更新時間:2025-08-16
| 點閱:142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