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博士
重要經歷: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系主任/教授、出版中心主任、逢甲大學圖書館參考服務組組長
【記者張宸寧專訪】「在圖書館工作有個重要的價值觀與特質,就是『作為讀者與資源間的橋梁』。」甫上任的覺生紀念圖書館館長林雯瑤,談起未來藍圖時,語氣溫柔卻堅定。她深知,無論數位化如何推進,圖書館「以讀者為本」的核心精神,始終不曾改變。
林雯瑤坦言,覺生紀念圖書館能有今日的良好聲譽,來自前幾任館長與全體同仁長年耕耘,使其在校內外備受肯定。雖然在資圖系教授「圖書館管理」課程,但距離她上一次投入圖書館行政工作已有二十餘年,在面對校內讀者眾多、服務滿意度高的現況,她坦言難免感到惶恐與壓力。
不過,從實際行動中更能感受到的,是她的慎重與有條不紊。她分享上任一個月以來,積極走訪館內各角落,觀察空間與運作情形,並與每位組長、館員面對面交流,參與組務會議,了解現況與挑戰,也與校內外其他單位保持合作關係。她認為館長的角色不僅是延續既有優勢,更在於「加強聯繫、強化連結」,讓館內同仁能在良好的基礎上持續成長,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資訊快速更迭、學習方式不斷改變,林雯瑤時常思索,如何讓新生在入學之初,就能迅速掌握圖書館資源?如何讓師生更深入連結館藏知識,並在教學與研究中善加應用?她指出,即便現有服務廣獲好評,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新的想法能激發不一樣的潛力」。例如,若能在新生領取學生證前,便引導他們認識圖書館多元服務,將能有效縮短適應期,幫助學生更快熟悉並利用館藏與服務。
談及數位浪潮,林雯瑤認為十多年前「數位化」是努力方向,現今已成常態,值得關注的是其帶來的新挑戰。她舉例,論文抄襲風險與掠奪型期刊便是高度數位化及開放取用的思維後衍生的課題。此外,圖書館儘管已導入比對系統與相關課程講座協助師生因應,然而數位便利並未取代實體互動的重要性。「真正深刻的交流,往往發生在面對面的空間裡。」她引用「Library as Place」的概念指出,圖書館不僅提供書與資料庫,更是人際互動與知識交換的樞紐。無論是簡報練習室、多媒體影音區,或各式規模的創新空間,都鼓勵師生親自走入,體驗數位資源之外的豐富價值。
面對AI工具的盛行,林雯瑤表示,圖書館早已應用AI於資料比對與檢索,未來將更積極導入,以協助師生在資訊挑戰中不再孤軍奮戰。對於「數位原生」世代,其資訊使用行為與「數位移民」不同,圖書館應理解其資訊使用上的痛點,提供更貼近需求的輔助與引導。另一方面,圖書館也肩負「學術傳播永續」的責任,不僅要保存與典藏校內師生的研究成果,更要讓這些知識以安全的形式留存,成為校園學術傳承的重要印記。
「問題從來不是單一單位能解決的。」林雯瑤強調,圖書館應以人為中心思考,並與校內單位緊密協作,才能全面支援師生需求。她期許圖書館能成為大家的好夥伴,以完善的學習環境與豐富的資源,讓學生對未來四年生活充滿想像與期待。團隊也會持續努力讓新生與家長看到校園內現代化、充滿活力的圖書館,期許能為學校整體形象產生加分效果。
擁有行政與教學、研究多重背景的林雯瑤,深信三者並非壁壘分明,而是相輔相成。「教育是整體的,每一個角色都環環相扣。」她希望,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保存者,更是師生的夥伴,成為系所與校務發展的重要助力,持續扮演資訊傳遞與交流的燈塔。
「助人」的初心,讓她不僅謹慎看待圖書館的每一步,也努力凝聚同仁共識。林雯瑤期許,覺生紀念圖書館能在全體館員的共同努力下,延續既有口碑,並創新優化,朝向更貼近師生需求、更具文化價值的智慧圖書館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