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學歷: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暨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化學博士
重要經歷:淡江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究暨產學組組長、建邦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主任、化學系專任教授、美國賓州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何嘉敏專訪】研究發展處肩負推動學術研究、產學合作與創新育成的重任,今年,新任研發長潘伯申教授上任,他以過去研究暨產學組組長與建邦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現為建邦創新育成與產學營運中心,簡稱建邦創產中心)主任的歷練為基礎,期許研發處能成為師生與產業的「服務平台」與「可靠夥伴」。
回顧研產組組長暨建邦創產中心主任的歷程,潘伯申表示,感謝當初葛煥昭校長的信任,任用當時沒有行政經驗的自己擔任行政職務,讓他能夠站在第一線直接接觸產業,了解企業需求。升任研發長後,角色從第一線的推動者轉為幕後整合者,他強調研發處是一個「服務單位」,使命在於服務老師、學生和學校,「我的信心並非來自於個人,而是來自一個可信任的團隊。非常感謝同仁的齊心合作,讓自己能更專注於發展方向和執行策略的統籌擘劃。」
潘伯申認為,研發處在學校整體發展中扮演多重角色。首先是資訊整合,掌握全校老師的研究計畫、委託案與產學合作案,並以此進行技術盤點與媒合;其次是平台搭建,協助教師從「單打獨鬥」轉型為跨領域團隊,讓研究成果更具規模與影響力。
他指出,研發處的努力不僅止於爭取經費,更在於推動學校「研究及產學體質的改變」。透過彈性管理費制度、多元升等、專利申請與技術轉移獎勵等措施,降低教師參與產學合作案的不確定風險以提升意願,讓研究成果能真正落地應用,與產業接軌。
談及學校的產學發展,潘伯申認為,淡江之於他校最大的優勢在於「制度整合」。藉由具備教師身分的人員擔任研發處與創產中心的主管,更能有效整合學校整體資源,有效推動教師參與產學合作。此外,淡江也是少數積極投入經濟部產業園區輔導的學校之一,目前已能同時服務新北、南港、與大園三大園區,突破經濟部「一校輔導一園區」的原則。這不僅是產學績效的展現,更彰顯學校的實務影響力。然而,挑戰同樣存在,與逢甲、中原等產學績效突出的私立大學相比,淡江在整體規模方面仍需努力迎頭趕上。
潘伯申強調,研發處不僅服務教師,也藉由與建邦創產中心共同合作,積極培育學生。以113學年度為例,開設「2025永續發展實戰平台-自主微學分系列課程」,讓跨院系學生學習碳盤查、數位管理等技能。同時深入產業園區,掌握企業真實需求,協助學生進入實習與實作場域,突破過去系所各自尋找資源的侷限,期許透過課程、平台與產業合作三管齊下,培育學生的研究能量與實戰能力,落實「學用合一」的人才培育目標。
展望未來,潘伯申最希望完成的目標是「數據中台」。透過該平台數位化整合全校教師專長、產業需求與校友企業資料,提供專業經理人隨時查詢並精準媒合,這將是深化學校與產業連結的關鍵一步,而這也是葛煥昭校長所規劃之「全雲端智慧校園3.0」的重要基礎。
潘伯申認為未來科學發展的關鍵是跨域整合與產業連結,鼓勵教師勇敢跨出第一步,學生則要積極投入實務場域,研發處將是最堅強的後盾,幫助大家達成目標。從第一線到幕後,他期許研發處能繼續扮演「推動暨陪伴者」的角色,協助教師跨域合作、支持學生接軌職涯,攜手產業共創永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