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築夢未來 (Change Makers)》
出版者:淡江大學未來化委員會
出版社:久裕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讀/陳國華(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對未來真正有用的想法,乍聽之下都是荒謬的。(Any useful idea about the future should appear to be ridiculous.)」——未來學者 Jim Dator。
這句充滿哲學思辨的論述,將想像力定位為一種「物種智能」—我們當代人類之所以能夠勝出的原因,正是這種虛構想像的能力,讓我們能夠進行集合、合作、前瞻,並對自我進行反思,從而在整個全球共同面臨的新挑戰中,找到創新的合作出路。
五十年前的臺灣,當所有學校都一筆一劃人工抄寫著成績單發給學生,學生捧著鈔票來註冊,淡江就已經用電腦印成績單、選課單,用電腦註冊。後來還率先接辦大專聯考的電腦閱卷作業,創下連續十年沒有失誤的紀錄。
1960年代,淡江就開辦了全臺灣第一所電子計算機科學學系,1982年全面實行大一必修電腦概論、中英文書處理課程,不管什麼科系都要學電腦。在那個時候,不少校友當時覺得創辦人可能走太快了,但誰料到之後的文明,是一個連點餐都需要用APP的時代?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盟都大力推展未來素養教育的現在,淡江在創辦人推動之下開創未來學已經65年。由淡江大學未來化委員會出版的75週年紀念專書《築夢未來 (Change Makers)》,可以讓AI世代的師生,回頭看看IBM大電腦時代的創辦人,對未來的荒謬想像力。
未來學不僅僅是前瞻新興趨勢與未來情境,其核心在於「共同創造理想的未來」。本書前五章回應了自1975年《明日世界》創刊以來,淡江深耕未來學五十年的知識軌跡,創辦人張建邦博士的著作和論述在書中得以重現,讓我們回到過去參與他的世界。
而當全球面臨AI浪潮與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時,創辦人的未來學思想也與當代議題完美結合。這就是董事長張家宜認為,「永續就等同於我們淡江的未來化」的原因。《築夢未來》的第6篇章,透過未來學國際期刊對董事長的專訪,將這份五十年的知識積累銜接到現在的時空,成為推動轉型行動的重要指引。永續淡江不僅是口號,更是結合了「全品管(PDCA)」理念與 ESG 精神的實踐。通過品質保證的循環改善,確保在應對新挑戰時,不僅能保證品質,更具備創新的合作能力,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性的未來。
未來的荒謬來自我們不可缺的想像力,未來化委員會發行的《未來秘笈》中,首列未來素養的最重要能力,就是想像力。以想像力為半徑,半徑愈大,你所畫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版圖就愈大。鼓勵每一位淡江人,都能成為 Change Makers (築夢者)。勇敢作夢吧!即使現在看來都是荒謬的。(文/賴映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