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視界 2025-11-25

教育學院學生參與杜拜未來學年會 與全球學者熱烈交流

【本報訊】本校受杜拜未來基金會(Dubai Future Foundation)邀請,由教育學院院長陳國華率7位學生,11月17日至20日前往杜拜未來博物館,參與全球最大未來學年度盛會——杜拜未來論壇(Dubai Future Forum)。主辦單位在閉幕式中特別向淡江大學致意,肯定多年在未來教育與跨域學習上的成果。杜拜未來基金會期盼未來能與本校拓展更多合作,包括杜拜前瞻研習課程、國際實習計畫、情境設計競賽與跨國研究合作等多項具體項目,將為淡江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國際舞台。

本次年會以「拓展可能性的邊界,將對話扎根於現實世界的影響」為主題,論壇匯聚來自 100 多國、700 餘位政府官員、國際組織領袖與未來學專家,共同探討 AI、教育、永續治理與社會變遷等全球性議題。

選派學生參與未來學年會,一直是本校未來學研究所(現為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碩士班)的傳統。本次7位學生代表教設碩一施宣妤、教設碩二周子愉、徐憶婷、阮氏莊、楊菁菁、課程碩二陳禹璇、教設碩三翁靈由教育學院選出,在論壇期間積極參與多場座談,與全球學者、政策制定者進行深入交流,深入理解國際前瞻趨勢,在教育主題研討中展現深厚的前瞻視野,成為亞洲大學代表團中的亮點之一。

陳國華應邀參與「Teaching Futures: What Does it Take to Build Foresight Capacity Worldwide?」場次與談,分享多年推動未來教育的實務經驗。他表示,臺灣年輕世代的價值觀已從追求「成功」轉向追求「意義」,更關注自身能否對社會產生正向影響。他進一步說明,淡江大學在未來教育的推動上,三十多年來將「未來學」列為三化教育(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的核心之一。目前,每年有3,000名大學部學生修習至少一門未來學相關課程,涵蓋社會、科技、經濟、政治、環境與教育等面向。此外,學院還設有「教育與未來設計」學士班、碩士班和博士班,其中博士班以「前瞻領導和科技管理」為研究重點,系統性地培養具備未來思維的人才。

陳國華特別肯定代表團學生在論壇中的積極表現:「願意遠赴杜拜、與世界對話,本身就是面向未來最強而有力的實踐。」他鼓勵學生持續保持探索精神,從不同文化汲取養分。另強調本校積極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和未來思維的下一代人才,多年以來支持學生參與杜拜未來論壇,在全球未來學者的對話中,看見世界的變動與可能,透過與國際頂尖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得以站上國際舞台即是鐵證。這份視野也將帶回校園,持續推動本校前瞻教育的深化與創新,為學校注入新的能量。

參與年會的學生代表收獲豐碩,施宣妤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育中的未來思維與制度變革」場次中,UNESCO教育未來計畫負責人Sobhi Tawil以國際政策視角分享全球教育改革的制度性困境。她指出,各國教育體系長期受制於SDGs指標與監測架構,使改革常走在既定軌道上。然而,COVID-19的全球停擺卻「讓火車停下來」,意外成為各國重新檢視教育本質的關鍵契機。她強調,未來教育不僅是能力的強化,更是想像力、創造力與文化多元性的培養。儘管疫情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但隨著國際議程重新回到「追趕進度」的軌道,這個重新想像的窗口正迅速關閉。

徐憶婷則對南非史岱倫布許大學未來研究中心教授Doris分享的經驗深有感觸。Doris特別說明未來研究真正的價值在於創造對話,而非預測趨勢。她提到,未來研究最困難但也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幫助人們理解這個領域的廣泛性,而非僅僅是「預測」下一個熱門趨勢。她曾促成獵人、保育人士與社區居民共同打造2040願景,並表示:「第五天看到原本對立的兩方一起寫 scenario title,就是前瞻思維能帶來社會轉變的證據。」這段分享讓全場深受震撼,強調了未來學在社會參與和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未來不存在,但它存在在我們還沒到達的地方。」周子愉分享陳國華的一句話,作為此行的深刻體悟。「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原來面對未來最重要的不是確定性,而是願意走出去、看世界、理解世界,再把視野帶回台灣。」(文/教育學院提供)

關鍵字 #教學前線 #教育學院 #杜拜未來學年會 #陳國華 #未來學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232 | 更新時間:2025-11-25 | 點閱:5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25 19:40:32
  • 線上人數: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