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23-04-23

關心社會 發掘問題與溫情 林琨堯分享公民記者甘苦

【記者林育珊淡水校園報導】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數位環境與媒體新素養」課程,4月13日下午2時邀請公民記者、資深技術顧問林琨堯,以「公民新聞之傳播與實踐《AI時代的公民報導》」為題,分享自身經驗,帶領學生學習如何發掘新聞素材,用影像說故事。

林琨堯以「公民記者」的定義為切入點,說明公民記者「沒有老闆和主管,沒有薪資,沒有記者證,人人皆可採訪生活中的小故事,在台灣可以透過自媒體或公共電視的Peopo平台發布新聞,是一個實踐公民與公益的方式。」不過由於公民記者沒有記者證,曾經收到拒訪的經驗,因此憲法對此做出釋憲保障,讓大眾都能以此監督政府並實踐公民責任。

接著林琨堯侃侃而談自己擔任公民記者的機緣和經驗。由於對農業的關心,他做了「魚菜共生」的採訪報導,一開始以文字和照片撰寫新聞,之後則影像的形式分享資訊,而踏入公民記者的行列。既是「骨灰級」的資訊工程師,也把公民記者當興趣的他,逗趣的表示最常做的事就是「滑手機」,自己經常在社群媒體中找到採訪素材,採訪社會議題和角落的故事,透過一次次的練習,找到自己順手的工具,與有條理的表達方式。

公民記者怎麼採訪新聞?林琨堯表示,自己用四台二手IPhone和藍牙麥克風收音進行拍攝,採訪過許多感動自己的故事,「星期三的美術課是婆婆80歲人生第一次拿起畫筆的時刻」、「廟口旁爸爸陪著身障兒子逗弄布袋戲」、「為保護病友兒童而馬賽克的影像,在媽媽一句『我的兒子笑得好開心,可不可以不要馬?』後倍覺溫暖」,「香港女子在西門町勇敢露臉聲援雨傘革命」等報導,每段採訪都印象深刻。疫情期間他也持續以視訊的方式進行採訪,實現心中「報導事實,推廣共讀、社會關係並傳承文化、教育」的理念。林琨堯還特別提到,擔任公民記者後,他就不再捐款,因為「採訪社會事物就是我關心社會的方式,公民記者是我實際執行公益的方法。」

林琨堯最後強調,AI無法取代採訪報導,「因為報導是第一手資訊,是AI需要的素材。」認為撰寫與編輯新聞是具有意義的活動,他鼓勵學生試著發現生活中的議題並進行報導,預告將在5月4日教大家如何用手機剪輯、製作成完整的新聞影片。

中文一孔文琪分享,第一次聽到「公民記者」這個職業,才知道社會中有一群人透過這種方式實踐公民責任,靠興趣與熱情去完成沒有報酬的任務,著實令人敬佩;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同學認為,要做公民記者很不容易,除了沒有收入,還需要靠雙腳、嘴巴和腦袋發掘議題,找到人採訪並完成新聞,需要極大的熱忱,這份精神令人感動,值得學習。

關鍵字 #通核中心 #林琨堯 #公民記者 #AI #1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162 A | 更新時間:2023-04-24 | 點閱:87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1-25 10:28:11
  • 線上人數: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