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楊孟璇 謝采宜 彭云佳 侯逸蓁 李而義
攝影/揭維恆 楊孟璇 李而義 江彥紳 陳奕良
時間/112年5月25日 上午9:00至16:30
地點/淡水校園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國際會議廳
#### 【開幕致詞】董事長張家宜
1992年,張建邦創辦人將全面品質管理的理念引進淡江,至2022年正好30週年, 26日適逢創辦人逝世五週年,25日舉辦「30有成」系列活動之四,雙重紀念格外有意義。
回顧創辦人的行誼,發現「未來學」和「永續」的觀念是不謀而合。早在1979年,張創辦人曾發表〈21世紀的教育〉一文,內容提及,「未來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世界經濟論壇(WEF)《2023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未來的全球風險收斂為五大關鍵風險主題,包括社會面、科技面、環境面、經濟面與地緣政治面,在1995年張創辦人設立未來研究組,系統性為學生開設社會(Society)、科技(Technology)、環境(Environment)、經濟(Economic)與政治(Politics)(簡稱STEEP)五大領域。由此可見在淡江很早已置入ESG概念。
運用未來學前瞻思維一直存在淡江組織文化中,全面品質管理與ESG永續治理議題應更加緊密結合,這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希望各位同仁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淡江而努力,創造無限的三十有成。(文/李而義)
#### 【開幕致詞】校長葛煥昭
今天舉辦「ESG和校園永續治理研討會」,作為淡江推動全面品質管理30週年的慶祝系列活動的一部分,不僅是對張創辦人的紀念,也是對他教育理念的傳承。誠如剛剛張董事長提及的,ESG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延伸,也是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以ESG相關研討紀念張創辦人,是非常有意義的。張創辦人是本校領航者,他於1992年率先將TQM導入淡江,讓TQM在學校各個單位持續落實30年,為本校的永續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包括日後的雙軌轉型、數位轉型、永續發展,是我們的校務發展最重要的組織策略,都是以TQM為基礎。
近年各大論壇及研討會常出現的名詞,舉凡數位轉型、智慧科技、ESG、永續發展,乃至創新轉型,這些名詞雖不完全相同,但精髓相通,也就是智慧科技與永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具有相互加乘的效果,更容易達成創新轉型。所以我們申請「AI+SDGs=∞」商標,已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通過,緊跟著要申請「ESG+AI=∞」。祝福研討會成功,大家都有很豐碩的收穫。(文/謝采宜)
#### 【開幕致詞】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理事長盧瑞彥
校長、張董事長、各位貴賓以及在座的老師、教授,各位女士、先生早上好,今天最讓我心動、感受最深的是:張創辦人的高瞻遠矚。我擔任國家品質獎評審已18年,臺灣大大小小的公司看過不少,幾乎沒有看到哪一家公司或哪一所學校,至今仍這麼努力的實行TQM,讓我有很激動的感受,我很樂意參加這樣有意義的活動。
張建邦先生在1960年代引進了未來學,至今淡江大學仍在談未來學,是一種學習未來的趨勢,現在還設立了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淡江有三環五育,還有其他許多新做法,1992年引進TQM,至今30餘年,到今天仍然一直很熱忱地繼續進行。今天來追思張創辦人,也希望追隨他的精神,我曾參觀張建邦創辦人紀念館,覺得很感動。(文/楊孟璇)
#### 【開幕致詞】台北市議會議長戴錫欽
我是戰略所畢業校友,剛剛看到介紹張建邦創辦人時,他曾說過一句話:「未來不是預見而是如何實現」,讓我感觸非常深。創辦人這句話,我覺得用在各個領域都非常的適用。
現在淡江舉辦全品管30週年活動,坦白講,讓我非常的驚訝。因為很多人聽到ESG相關的永續經營概念,恐怕都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淡江大學能夠在30年前在創辦人的睿智跟遠見之下,就能做這樣的推動,非常前瞻。其實不管是校園治理或者是現在我在臺北市議會擔任的監督市政府的城市治理的部分,永續經營都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前瞻的概念。我們也希望能夠追隨創辦人的腳步,不管是未來在淡江大學的治理上面,或是行諸未來在議會的工作上面,都能夠秉持這樣的理念, 繼續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文/李而義)
#### 【專題演講I】 從TQM到ESG:迎向AI人文永續的高教創新時代
#### 主講/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 吳思華
感念張創辦人早期對於創辦學校的勇氣、理念以及遠見,臺灣迄今為止草根、民間實力雄厚的關鍵因素,必須歸功於教育,除了公辦教育以外,民間團體的積極辦校,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我的專業是以企業管理,集中於創新和管理等領域,結合從事教育工作的志業,從「大學的基因與果實」、「新時代的高教挑戰」與「從人文創新理論H-EHA模式看未來高教的創新轉型」等三大面向切入,說明當高教辦學面臨重要挑戰時,可以如何面對。
談及企業管理,剛好可以「星巴克」企業為例,作為張忠謀最佩服的企業來說,星巴克成功的因素在於兩點:首先它最厲害的是,能把五毛錢的咖啡賣成五塊錢;再者,它可以持續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食品廠商。星巴克最大的成功,不是來自於咖啡的調配,而是能夠以標準的管理制度,在散布全球的兩萬七千家連鎖店中,將咖啡的口味,以「固定風味,標準服務」、「體驗加值」、「供應鏈管理」落實品質管理的核心。
這也是張忠謀在經營台積電時最大的鼓勵措施,即「不斷提高良率、持續的品質改進。」而背後真正的動能,在於他做每件事都有標準的SOP,包括在公司內部。持續推動淡江大學已經落實了30年的TQM,「持續的品質改進與穩定的品質提供」,這是我們從星巴克和張忠謀的故事中,可以學習到的企業經營之道。
當品質管理落實到教育中,唯有穩定輸出高品質的教育,才是成功的關鍵。大學典範作為與社會經濟共同演化的關係,其起源來自學術自由和社會良心,晚近的教育目標在於將學校的研究和產業相連結。從整體大學發展的脈絡來看,所有大學的治理,仍是以「品質第一」為最重要的基礎,當我們能穩定地提供教育品質時,才有辦法論及國際合作、產學連結,乃至於社會服務等項目的推展。
近期認真閱讀了張家宜董事長贈予的書籍「年輪與果實」,內心充滿感佩,回顧張董事長推展品質的14年,清楚的寫出,淡江大學多年來以「品質第一」、「預知第二成長曲線」、「產官學三角協調」、「積極推動全面品質管理」,及「塑身轉型,預防巨人跌倒」,在淡江大學辦學的14年間,為品質管理扎下穩固的基礎,這正是一所大學得以繼續發展,最重要的精髓。
新時代的高教挑戰代表著我們在基礎穩固後,仍需勇敢的面對未來的挑戰,在後新冠時代、AI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的挑戰中,未來大學的角色,需要從以知識為本,回到以人為本,落實從ESG到AI永續人文創新,發揚人的本質,「安頓自己、開創未來」以人文驅動創新,重構生活風貌。(文/謝采宜)
#### 【專題演講II】永續的歷程: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的脈絡
#### 主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葉欣誠
大家所關心的永續發展、企業永續或氣候變遷,這些議題到底是什麼關係?
其實在永續議題CSR或是SD、ESC、SDGs,其發生的順序,實際上有歷史脈絡可循,CSR(企業社會責任)在1953年第一次提到,二次大戰後,短短幾年歐美國家迅速復甦,同時也產生問題,強調的是,企業能負擔一些責任,例如回饋社會、協助各行各業等。到了1980年代,工商社會發展快速,很有可能人類社會面臨崩潰。
接著在1970、80年代創立了SD(永續發展)的概念,1987年聯合國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書,一直到本世紀初,2004年ESG的概念才第一次被提出來,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2015年9月通過,作為全球2016年到2030年推動永續發展的框架與共通語言,2021年起統一更名為「永續報告書」。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於2022年1月11日發布的《2022全球風險報告》,提到了四點:一、環境風險主導世界,無論長期短期,環境風險主導了全球風險;二、氣候變遷獨占鼇頭,未來十年氣候變遷,是全球風險嚴重程度的前三名;三、新冠疫情改變一切,全球風險平衡點在未來2到10年,隨著COVID-19疫情持續影響而改變;四、世局發展不容樂觀,因為受測者中,只有小於16%的受試者對世界展望是樂觀或正面的。
雖然環境教育、永續發展教育持續推動,但大家應該注意到,1.5°C的升溫警戒線,可能撐不到20年了。自1850-1900年以來,50年間人類活動造成1.07°C的地表升溫,而今的人類生活,未來極可能在2040年前,即將跨越1.5°C的升溫警戒線。
目前全球所有的排放情境中,至少到本世紀中葉前,全球地表溫度將持續升高,在最壞的情境下,2100年升溫非常有可能到達5.7°C,影響可謂相當大,危機也漸漸浮現,而這一切,人類的生活型態若再不改變,地球暖化對於生態體系、水土資源、人類社經活動與生命安全等,都將造成巨大的傷害。
2015年針對氣候變遷達成的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各國同意將全球暖化控制在上升幅度「遠低於攝氏2度」的水平,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控制在1.5度。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 l Organization, WMO)在年度氣候更新報告中說,預測2022年到2026年間,全球近地表氣溫超過1.5度的機率約為一半。
什麼是永續發展呢?永續發展包含了策略與目標、教育和行動方案等,其核心概念是人類文明必須延續,代表著確保跨世代擁有相同的發展機會,與此同時,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均衡發展必須兼顧,我們推動永續發展的目標,就是想要達成綠色經濟和制度架構的未來。(文/楊孟璇)
#### 【專題演講III】大學ESG永續治理之標竿作為與成功因素
#### 主講/馬偕醫學院主任秘書 申永順
今天將以「企業永續發展經驗對推動大學永續之啟發」、「大學永續治理標竿案例與成功因素分析」、「大學永續治理與社會影響力推動策略建議」及「高等教育機構永續人才培育之推動芻議」等4個面向來說明如何以ESG為標竿,施行大學永續。
以企業永續發展經驗,對推動大學永續發展之啟發,在於「國際企業永續之議題發展脈絡」,從具體脈絡下,可以歸結出「規範實踐」、「資訊揭露」、「永續指數」及「責任投資」等階段,將此模式套用到大學永續治理上,則從採用「國際規範」、「出版永續報告」、「大學評比」及「大學影響力」,作為大學永續治理的標準。
以國內外大學永續、社會影響力評比來說,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重新定義「卓越」,是以大學如何改善世界,而不是財力或學術聲望等傳統標準來衡量,大學可發展自身重點方向與領域,不必追求項項全能。
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子,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如對大學永續治理之成功因素進行分析,歸結出5個關鍵角色,分別為施力者:具有永續素養與洞見的大學高層主管、支點:內化堅定不變的大學永續理念及文化、施力點:著重於重大性議題之管理與績效追蹤、棍子:專業具執行力的CSO及永續團隊,以及棍長:創新差異化策略,以少生多、共創多贏。
對於推動大學永續治理之策略建議,從規劃面及執行面分析,在規劃面,需完整盤點校務發展需求,利害關係人意見及學校核心專業與優勢、建立有效率的推動組織,整合內外部資源,研訂創新執行計畫,並成立專責單位、培訓專責人員並建立獎勵與誘因機制。
執行面則需建立校園永續文化,將USR、SDGs融入教學、研究、行政、國際交流及社區服務等校務工作、定期編撰及出版永續報告,或SDGs報告,納入常態校務管理,並設定學習標竿,積極參與國內外評選及競賽,厚植校園永續力。
永續與社會影響力已成為國際間大學發展策略核心議題,執行SDGs為重要推動策略。藉由大學永續資訊揭露,可轉化策略、引導創新,以及提升社會影響力及競爭力。積極參與國內外大學永續報告,及社會影響力的評比活動,厚植永續校園文化,外塑大學形象價值。呼應企業人力需求,針對重要議題發展企業永續學程,培育新一波永續知識經濟所需之專業人才。(文/謝采宜)
#### 【專題演講IV】 打造雲端大學城:淡江大學第三期USR計畫的價值創造
#### 主講/學術副校長暨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主任 許輝煌
本校目前積極推行校務端對USR計畫,包含經費挹注、修訂支持制度與措施,以及將高教深耕計畫投入USR,在112-113年度計畫中,現階段學校的5項計畫分別為:
一、「守滬樂齡宜然自得」:在淡水校園和蘭陽校園皆可執行,建置以長者為關懷的「為愛AI陪伴」手機APP,提升銀髮族健康,共創師生夥伴行動。推動目標與執行方案,應用跨領域設計思考方法,以「銀髮族全方位健康促進」,產出行動設計學習元素。將經營淡水校園周邊經驗,接軌到其他場域,實踐人文科技跨域合作,展現「銀髮族全方位健康促進」深度與廣度。
二、「為樂齡而行:跨代原力、青銀共創」:促進長者身心靈健康發展,培育高齡服務人才。其推動目標與執行方案包括松柏長青方案,透過樂齡健康活動,促進長者身心靈健康發展。定期開設樂齡運動班課程,如正向發展課程、終身學習課程並辦理活動,提升長者社會參與成效。另透過青銀跨世代共學模組,培育高齡服務人才。開設高齡者健康促進與服務人才培力學分學程,及青銀共學課程。
三、「農情食課:建構北海岸永續食農教育基地」:讓淡江學生、教職員與區域青年,成為北海岸重要關係人口,執行方案包括:牽起區域資源整合、校內及區域院校合作、政府資源及民間機構地區合作、發展區域經濟等。也注重地方關懷,將其融入教學,開設食農教育微學分課程。到社區建構無毒食農基地,扶持產業發展。
四、「淡北風情e線牽、海陸旅遊全體驗」:以數位保存文化資產,用創意帶動在地行銷,推動執行方案包括:盤點文化元素與故事內容、開發創意展演創新應用、推廣在地體驗與特色商品、經營行銷活動與社群媒體,以及育成衍生服務與新創事業。
五、「淡水好生活: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成為大學與城市合作典範。推動方案包括:透過永續設計策略,重構地方生態系,達成地方共識、落實宜居的治理機制,架構資源分享平台,提出創新模式,例如以「生活實驗室」研擬場域問題解決方案,將場域實踐經驗,轉化為校內創新教學。
接著出版USR年報,本校為擴大參與USR計畫並融入校務發展,將上述申請案納入校務發展計畫中,且5件計畫全數獲得通過,補助款經費達2,725萬元。未來USR將配合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款,及永續中心募款,以彈性薪資方式,給予執行計畫教師實質待遇回饋,也會鼓勵表現卓越的助理。(文/楊孟璇)
#### 【大會論壇I】生態校園與永續城巿
#### 主持人:淡江大學總務長蕭瑞祥
#### 引言人:淡江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淨零碳排推動組組長李奇旺
#### 與談人:1.教育局工環科科長蘇柏宇;2.新市國小校長陳佩芝;3.淡水國小校長吳惠花;4.文化國小校長蘇穎群
「生態校園與永續城市」論壇由本校總務長蕭瑞祥主持,他首先介紹本校於1993年推動全面品管管理,打造健康安全校園,讓教師與學生安心授課學習。淡江大學多年來持續致力提升,兩次向WHO申請國際安全學校認證,獲得通過,為了達到2050年校園淨零碳排目標,將再繼續推展永續。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淨零碳排推動組組長李奇旺引言指出,臺灣政府在淨零轉型提出十二項策略,其中一項為「淨零綠生活」。而要達到改變生活,需要依靠教育,從知識、能力、素養各方面教導學生,不只在課堂教室,而是到校園每一處角落。目前本校已規劃讓學生一起參與碳盤查,了解學校的高碳排熱點,透過課程活動設計,學生針對熱點規劃減碳,一同落實校園生態永續。
教育局工環科科長蘇柏宇說明永續發展之定義,係「滿足現在社會需求,同時不危害下一代權益」,他曾認為永續是「蓋一棟房子用100年不會壞,都不用改變」,實際上,「環境保護、經濟成長、社會進步三方息息相關。」推動永續環境教育時,核心關鍵為「以人為本,從人出發,顧及地球環境,觸及社會繁榮」,比起灌輸學生該怎麼做,而是讓學生探索該怎麼做,透過教學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從學校教室走到實際產地,了解低碳飲食和市場行銷,他最後呼籲:「不只倡導,而是行動,並影響他人。」他認為教育工作者是讓世界改變的一個關鍵角色,「我們希望通過校園,永續發展的教育來翻滾這個世界。」他以三個提問,請大家思考:「我改變自己了嗎?我影響誰?我行動了嗎?」
新市國小校長陳佩芝介紹新市國小榮獲「鑽石級」綠建築、「金熊級」低碳校園,以「綠旗」生態學校,規劃淨零碳排路徑。包括:綠建築、綠色能源、循環資源、綠色交通、永續生活環境、創新作為實踐永續行動,規劃有機食材的食農教育、親近自然的戶外教育,理解零剩食、廚餘再利用的碳循環;鼓勵班級使用專用垃圾袋,避免袋中袋,達到垃圾減量,改變生活習慣;建造生態池,成立綠天使團隊設計遊戲,在作業中拍攝對生態最感動的時刻,「學生親自體驗,有意義地結合學習與生活,養成帶走的永續素養。」
淡水國小校長吳惠花分享,淡水國小邁入128年,是全台第二悠久的小學,為了建構學生的自信, 學校課程強調在地文化價值,對在地深刻認識,從而開拓國際視野。她將校園內許多富有歷史、老舊破損的設施,包括防災警報器,及校園中的景觀,經由學生親自設計、彩繪重返往日光景;「轉角遇到美」香草園、走廊綠籬,學生有更多機會親近自然,將永續校園和歷史記憶連結。她認為一個有趣的城巿,一定是讓學習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她表示有信心,引導學生創造更多的可能。
文化國小校長蘇穎群表示,文化國小已連續五年獲得低碳校園認證,校園各處皆設有綠色設施,為減緩東西曬,建置綠牆,並設置撒水降溫系統;屋頂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作為全棟四層樓的走廊滴灌和沖廁使用;操場收集的雨水,用作花園澆灌;落葉、小羊糞便回收區,後續用於作物施肥;因校內腹地不夠,於屋頂開闢農園,除了進行食農教育,還能隔熱減少耗能,活化閒置空間;最特別的是警衛室,為結合循環教室,小小一間就能太陽發電、屋頂雨水回收、綠屋頂、電動機車充電座,全校即使停電,警衛室仍能自主供電,如同校園中的「燈塔」。他也強調,課程是走動式的:「唯有走入街角,走入廟宇,走入市集,走入市場,這個課程才真正的發生。」(文/彭云佳)
#### 【大會論壇II】地方學習與社會治理
#### 主持人:淡江大學圖書館館長宋雪芳
#### 引言人:淡江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社會實踐策略組組長黃瑞茂
#### 與談人:1.淡水區區長巫宗仁;2.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黃麗鈴;3.社區大學副主任范情;4.坪頂國小校長歐亞美
主持人本校圖書館館長宋雪芳開場表示:「淡水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方環境,讓我們產生了許多討論空間,透過地方學習,不僅可以學習互相尊重,也能維持良好的社群發展,但是必須設計治理方針,提供我們在地方學習上更精準的制度。」
引言人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社會實踐策略組組長黃瑞茂以「轉型中的大學與城市連結」為題首先進行說明。淡水區與其他自治區不同之處在於它擁有悠久的歷史與自然資源:「因位於都會區受到經濟壓力,所以如何加強經濟發展與提升都市環境的生活品質,成為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去關注的重點。」接著他提到淡江大學和淡水息息相關,希望能將這份連繫系統化的組織起來,將大學資源融入城市,打造全新都市生態。
同時他認為,淡水的文化資產也應放在地方治理,而淡水古蹟博物館是台灣唯一獲得高齡友善城巿類「無礙獎」的博物館。因此淡江與古蹟博物館合作,將淡水古蹟文化與生活結合,透過舉辦研討會與導覽培訓等活動,讓人們看見淡水不只歷史悠久,還具有真實的人文氣息。他分享,為了將大學和城市建立連結,除了淡江近年逐步推行的USR外,在2018年淡江成立了大淡水教學資源分享平台,使淡江師資與校園與淡水地區其他學校進行合作,彼此分享經驗,執行環境教育基地與生態網路建構計畫,並且重視與淡水地區中小學的合作,推動在地學習和SDGs,將能力所及的項目透過舉辦活動的方式,使指標在地化。
淡水區區長巫宗仁接著報告,他將淡水區的治理成果分成:「淡水區永續發展的整體規劃」、「老人及幼兒的健康照護」、「淡水的重大建設」以及「藝術文化的推動」四大面向進行分享,他先說明與在地五所大學推動SDGs的相關業務經驗,推廣永續教育;為老年人增設銀髮俱樂部、社區關懷據點和雲端健康服務站等設施,提升對於高齡人口的照護,另外提及淡水的交通問題,說明淡海輕軌、淡江大橋、淡水河北側道路開闢與新市鎮智慧巴士及智能路網的執行計畫,希望能夠改善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最後也展現對淡水藝術文化保存推廣的策略措施,期許淡水結合SDGs後,順利發展永續城市。
在推動地方學習方面,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黃麗鈴分享,淡水古蹟博物館以往與中研院共同舉辦線上與實體展覽,將研究成果以不同形式呈現,並搭配專門設計的互動遊戲及網頁,使參與者可以親自探索淡水地區歷史文化,同時也透過行動圖書館列車和表演藝術的形式將文化帶入校園,另外古蹟博物館也發行刊物、畫帖以及教材,透過閱讀促進孩童的歷史知識的學習與了解。
社區大學副主任范情則說明社區大學是提供成人學習的教育機構,除了提供多元課程外,學生各自也組成了自主學習社團,結合地方特色,社區生態關懷,增強學校與在地環境與社區的聯繫,「而且我們也時常會舉行許多與在地議題相關講座開放學生參與」。
最後,坪頂國小校長歐亞美著重於「學習型城市地方學習與產、官、學、民的夥伴關係」議題進行討論,分享過往與各學校單位或社區機構共同舉辦的活動經驗,並以淡水學習型城市為例,說明在健康、韌性、智慧、宜居城市各方面的實施策略,整合現有資源與議題,與各單位一同合作設計創新學習課程,使參與民眾與學生對於生活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促進社區認同,成為社區發展的一份子。(文/侯逸蓁)
#### 提問交流.閉幕
論壇最後安排交流時間,不少線上的參與者提問:「能否建置媒合平台,當小學遇到難題時,可以在平台尋求協助?」、「淡江大學還能提供哪些資源幫助小學,提升聯盟效益?」等問題。蕭瑞祥回復,不管是政府、企業、學校,都在實施用電降載,無法完全碳中和,更重要的是「固碳」。本校已具有廚餘和落葉的發酵處理技術,能轉換為「有機菌土」作為施肥。他說:「因此今年春季,校園杜鵑花開得更為燦爛。」為有效達到「儲碳」,他歡迎各校將落葉送過來。
蕭瑞祥也說總務處願意提供場域,將媒合資訊透過淡江時報和其他管道傳遞,有興趣亦有能力的校友企業、廠商看到,便可聯繫合作。總務處可協助接洽評估,「本校非常願意經驗交流,將針對未來建置媒合平台進行討論,只要大家有需要,絕不吝於分享數據,彼此『共有共好共享』。」(文/彭云佳)
關鍵字
#全品管
#研討會
#校園永續治理
#30週年
#張創辦人
#ESG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166
| 更新時間:2023-06-11
| 點閱:647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