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活動帶著參與者用腳認識淡水,有主題式的如:重建街、防空壕,也有以書冊為主題的,如:《貓公主的淡水巡禮》、《覓情記》,「淡水好生活」主持人黃瑞茂亦親自帶領大家在淡水歷史景點之間走一回。
11月12日由滬尾文史工作室文史工作者紀榮達帶隊的「走讀聖母古道」從「金色水岸出發」到「法蒂瑪聖母教堂」,走讀「聖母古道」的陸路段。紀榮達告訴11位參與者,希望藉由舉辦此類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被埋藏在過往的淡水老記憶,也同時帶動社會對淡水各古蹟的保護意識與行動。
這條從「八里坌」的「天后宮」到「興化店」的「玫瑰聖母堂」,這條橫跨水路、陸路的中西兩大聖母的古道,也是1636年天主教巴耶茲神父在原住民部落衝突中的「殉道之路」。途中經過漢人移民建造的古宅與天主教傳教的古教堂,紀榮達認為這條路線有著許多珍貴的史蹟。
每走幾步路,紀榮達就會停下來講解該地曾經發生的歷史,如:乙末割臺時留在淡水的老清兵「河南勇」故居,為一處紅磚房為,被教會保存到現在。而「嘉慶古騎樓」,本身則有北臺灣目前僅存的「雙柱騎樓」建築,這些都是目前亟需保存並修復的歷史建築。紀榮達表示:「這些故事應該要留傳給後人知道,希望文化局可以多加協助保存。」
本次活動除了本校師生,尚有社會人士參與,在活動後也有許多留下來詢問關於淡水古蹟的保存與活動相關事宜,對淡水文化的保存與延續表達參與意願。(採訪/張平)
11月17日下午3時在淡水馬偕銅像,由淡水社區大學講師潘國明帶領大家進行在地導覽:「探尋淡水老街防空壕」。參與人員包含滬尾文史工作室文史工作者紀榮達,以及20多位民眾。本身為淡水地區文史工作者,今年暑假就有和學生做淡水當地史蹟相關的調查案,而因緣際會下受到淡水生活節的邀請,而結合防空洞歷史,展開一系列的實地導讀課程。
潘國明將踏查內容分為三大面向,分別為「文史調查」(資料探討)、「口述調查」(故事分享)以及「實際走讀」。藉由當地相關圖片的描述,重現過去歷史面貌,搭配走讀課程,使大家更深了解防空洞與在地文化的連結。他鼓勵參與者:「來參加生活節相關活動,就是對當地文化最大的支持」。
來自香港,在淡水定居兩年多的蘇先生表示,會來參與是因為想更進一步的了解淡水當地的文史事物,的他表示「身為當地人就有義務了解當地的文化」。而看著這些戰時的防空洞遺跡,也讓他深感震撼,原來台灣過去曾發生過這些歷史。
同樣為香港人的周女士、林女士則說明,藉由這個活動能體悟到過去歷史的珍貴,因而會產生對淡水的認同與歸屬感,著實不虛此行。平常住淡水的他們,不會特意走進這些巷弄內,更不知道防空洞相關的歷史,另外,他們覺得「看到防空洞有種很特別的感覺,好像回到過去一樣」。(採訪/楊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