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映秀淡水校園報導】本校英文學系與臺灣專業英語文學會(TESPA)主辦,外語學院合辦的「AI科技對外語教學的影響論壇」於11月20日下午2時於I501舉行,近三十位師生參與。由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座教授何萬順、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高照明、本校日文系教授曾秋桂、本校英文系助理教授陳家倩進行專題演講,從哲理到實際課堂、翻譯上的應用,探討生成式AI為教師、翻譯者帶來的衝擊。
開幕式由外語學院院長林怡弟、TESPA理事長楊乾隆致詞,歡迎師生參與,以本校「AI+SDGs=∞」的校務發展方向,一起關注AI融入教學的議題。接著,先由何萬順於線上演講,他先以黃仁勳的一段話開場,告訴在場師生,在Ai出現之後,沒有人再需要學程式語言。他進一步指出,根據專家的預測,翻譯這個工作也將在20年之內完全被機器翻譯取代,「雖然翻譯這行業不會消失,但只有佼佼者可以生存。」他認為國內過度強調英語教學,是在外語教育中的最大的危機,我們對英語的迷思,排擠了學科的學習,並擠壓了其他外語學習的空間,將造成錯誤的學習方向。他主張學生應該很負責的學習自主,決定他要學什麼,「更重要的是,在他學到了經濟有效的AI工具之後,他可以很有效的去進行自主學習。」
對於何萬順的論點,高照明從實務上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目前93%的機器學習資料來自英文,如果可以使用精準的prompt(提示)下指令,將能夠更妥善的應用AI工具學好語文。他也提出ChatGPT是類神經網路,與DeepL、google相較,修正指令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可以指導學生用英文下準確的指令,可在句子結構,甚至語意修正上得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曾秋桂則分享ChatGPT、元宇宙在日語教學上的實務經驗,認為要培養「外語人才2.0」需要的不只是AI,語言專業是基本盤,「因為當AI生成錯誤資訊時,需要的是人腦的判別。」她播放了AI生成的資工系特聘教授張志勇的一段日文自我介紹影片來說明,雖然文法、字彙都很完美,卻出現自己稱呼自己為「先生」的錯誤,「日本人不會稱呼自己為『先生』。」因此,在文化差異上仍然需要老師的指導。她也以ChatGPT帶領學生反覆修正作文的經驗為例,在最後階段經由老師修正之後,學生大讚:「老師更懂我的心!」
在字幕翻譯界20年,翻譯超過800多部影片的陳家倩帶來翻譯業界的現況。三天被要求翻譯一部影片的她,以「AI技術與字幕翻譯,實務和教學的共舞」為題,支持人機協作。她認為AI雖然還取代不了譯者,但套黃仁勳的台詞:「不用AI的譯者,將會被用AI的譯者取代」。新型的翻譯法MTP(Machine Translation Post,即機器翻譯加上譯後編修)速度很快,一部片以一天工作8小時來看,會被廠商要求3天交件。她認為字幕譯者應該都可以無痛轉型為post-editor(機器翻譯後編輯),不過截稿期限被壓縮,稿酬變低之外,她強調人工校閱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關鍵字
#教學前線
#ChatGPT
# AI
#翻譯
# 何萬順
#曾秋桂
#陳家倩
# MTP
#生成式AI
#元宇宙
#外語教學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7夥伴關係
NO.1198
| 更新時間:2024-11-24
| 點閱:240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