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晨維淡水校園報導】資訊與圖書館學系12月20日上午10時在B302A,邀請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甘偵蓉,舉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專題演講,以「眼見是否為憑的AI倫理爭議:從深偽技術談『近用真實資訊人權』的重要性」為題,探討AI時代的倫理爭議與人權保障,吸引近40人參與。
甘偵蓉首先指出,當代AI倫理問題與知識的獲取息息相關,例如AI模型訓練資料蒐集的不透明性,和演算法設計缺陷,常導致生成錯誤資訊及捏造虛假內容,在「深偽技術(Deepfake)」中尤為顯著。她以假圖片與假影音氾濫為例,強調深偽技術散布非真實資訊,成為道德批判的焦點。她引用美國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的論點進行反思:「若偽造貨幣自古以來都被嚴格禁止,為何現代的深偽技術不應受到同樣的禁止呢?」
她進一步從哲學層面,探討深偽技術帶來的倫理爭議:深偽技術被視為一種「欺騙」行為,破壞知識與道德基礎;歷史上影音與影像製作,充斥著偽造與斷章取義,因此核心問題不在技術本身,而是如何提升個人判斷資訊真假的能力;深偽技術涉及羞辱、欺騙等行為,甚至可能威脅選舉與民主體制;即使AI生成假資訊並非蓄意為之,仍違背智性誠實原則,屬知識層面的本質失誤。透過這些觀點,甘偵蓉引發現場參與者,對AI倫理議題的深思與討論。
針對深偽技術的挑戰,甘偵蓉提出政治學家Masse M. Risse的主張,倡議將「近用真實資訊權」視為第四代世界基本人權的一部分,確保人們能接觸到真實的資訊,才能自主地判斷真假,即保障人們有權去獲知,知識可能生產、分享、接受、散布、掌握與評價的過程。甘偵蓉強調:「這不僅是道德責任,更是不可剝奪的基本人權。」她呼籲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應確保享有這項權利,才能讓人們建立起對他人及社會的基本信任。
資圖四林詩婕表示,這場講座讓她意識到,AI倫理議題與社會密切相關,在深偽技術出現之前,影音、照片及各類資訊中早已存在不少偽造現象,「意識到人們並非僅解決科技本身的問題,而是在於大家都應具備判斷事物真假的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應對這些挑戰。」
關鍵字
#教學現場
#資圖系
#甘偵蓉
#深偽技術
#AI倫理
#真實資訊權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7夥伴關係
NO.1202
| 更新時間:2024-12-23
| 點閱:60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