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25-05-01

【一流讀書人對談】從《品管36計》談人性與全面品質管理
文字整理/侯逸蓁 攝影/陳奕良
#### 對談人: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理事長盧瑞彥 VS. 淡江大學商管學院院長楊立人 #### 對談時間:4月16日11-12時 #### 對談現場:管科系碩士班1年級「人力資源管理」課堂(管科系副教授李孟修授課) #### 列席參與: ####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永續品質管理人才培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永續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鍾添旭 #### 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主任潘劭愷
 《品管36計》開宗明義點出推展品質改善最重要的是「人」,作者盧瑞彥利用36計招術探討人性與品質的關係,深入淺出,以實例來說明更能夠直指弊端,強化「品管經營」。
 本校推行全面品質管理(TQM)已屆32載,曾獲第19屆國家品質獎,為國內教育界少數推行品質管理的學府,藉此書再版之機會,盧理事長以他獨到的見解,與商管學院院長楊立人對談,激發產學雙方品管思維的花火。
**盧理事長:**川普上任以後,這整個世界不見得一樣,因為人不一樣了。人決定一切,請記得你們將來都會影響到整個企業。  36計聽起來好像是要害人的意思,但我所研究的是品管,因此我把那些讓人感覺不好的部分拿掉,把管理的內容整理進去,就是這本《品管36計》。
**楊院長:**在大量生產的年代裡,效率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產品生命週期慢慢進入成長期與成熟期,這時產品品質變得很重要,因為顧客會去比較。除了品管之外,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有好的品質,成本又低,那它的產品就可以在全世界行銷。甚至如果能夠搭配很好的行銷策略、產品品牌的包裝、品牌的建立,那它就可以創造更大的利益。
 稍後我們會和大家談盧理事長這本書裡面的幾個「計」。我會回應也補充我自己個人的一些經驗,儘量讓各位同學們了解。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9AC3B0D8D743F21AB1DBBA74A734393D7A6D78CE7CF104274B0B308109E5067992C75D5952AB21A2D0CC452D2CDF4ABE376A6F0E38D27B8A)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理事長盧瑞彥。(攝影/陳奕良)

#### 眼見為憑 VS.數據管理 **盧理事長:**「眼見為憑」的意思,就是你親眼看到才會相信。但在很多情況之下,我們明明看不到,卻還是選擇相信,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當我剛開始擔任主管時,我是個新手,很多事情對我來說,都是第一次,但是我會逼自己去面對。我有一個原則是「你講,我聽。」我會專心聽你說,接下來,我就會根據你的問題去了解。
 如果談到的是現場的事,現場有幾百人,問題一大堆,我一聽可能就知道問題在哪裡,甚至比你講得還清楚。所以我常說:「可以的話就先去現場看看。」後來我轉換跑道,從臺灣公司到美商公司,要贏那些資本雄厚的公司,靠的也是這個「看了才相信」的能力。很多人被派到國外去當總經理,常常會跟我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會告訴他們:「沒關係,你先聽,把聽到的記下來,然後一定要去現場看,去看它到底是什麼狀況。」根據我過去的經驗,你只要親眼去看,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情況,跟別人講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他們講的是美化過的,或者是避重就輕的。
 所以我一直強調「眼見為憑」,你要去看,要去了解,不要隨便就相信任何事情,當主管的時候,要有一個警惕:「我要先看到、了解清楚,才相信。」還有很多事情是要靠你自己多走幾步路,從中學習,這就是我設計這個「計」的目的。
**楊院長:**書中提到,盧理事長曾任某大樓主委,住戶反應樓上漏水,要花很多錢維修,但他親自去看後發現只是雜物堵塞,清除就解決了,根本就不用花大錢,印證了「眼見為憑」。
 第二個例子,盧理事長曾任美商公司主管,他們要生產一些家具的配件。本來瑕疵率符合對方的要求,符合一般企業的要求,但客戶仍一直抱怨。盧理事長親自前往查看,原來是他們的客戶做的是非常精緻的高單價家具,對配件的要求特別嚴格,自然不能用一般標準來看待。
 我自己的經驗是,有時候同仁會說很多事情。以前在育成中心,經理說這個要花多少錢,那個要花多少錢,身為主管還是要去看、檢核與確認。但如果一個人做過多次檢核,讓我們信任後,當然就授權放手讓他去做。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9AC3B0D8D743F21AF3E74545FFAB5063E6B4CB423D17FF6E800FCAD443EB5CC8770BCAC68CB2681D55DAFA0CE3D81B40DBA228265BF5DDA6) 對談人:淡江大學商管學院院長楊立人(右)。(攝影/陳奕良)

#### PDCA持續改善VS.連環計 **楊院長:**我以前在美國念書的時候,博士跟碩士有時候會一起修課。我和一位日本碩士班學生Takayuki修同一門課。交報告的時候,我一個博士生每次都只拿80幾分。但他每次都拿95-97分。了解後才知道,當我隨興交作業的時候,他卻如同雕琢作品般盡心盡力。他可以說是我的貴人,我開始要求自己,把我的產品做好之外,我還要它的品質能夠非常良好地展現。所以,PDCA循環之後,你還要不斷地改善,爭取卓越。
 我記得有次在日本參加研討會,看到一部讓我衝擊很大的影片。高爾夫球場作業員除草後,回頭發現一根草稍微偏高,就用剪刀剪掉。另一個鏡頭是工廠作業員鎖好螺絲後,一個個檢查是否確實鎖緊。這種對品質的要求,出自於你的態度,或許我原本個性不是這麼要求自己,但看到別人這樣,我們也能做到。
#### 盧理事長:連環計的意思就是「計中有計」,很多計一起用,完成這件事,要很多配合起來。  以「淡江大學申請國家品質獎」為例,貴校創辦人當年從美國帶回品質管理的概念。但三十幾年前,在教育界推動品質管理有點困難。後來現在的張董事長(時任行政副校長),非常認同她爸爸的理念,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一定要做好。
 她想盡各種辦法來推動,提出「借刀殺人」的做法。她和學校各個單位說:「我們要申請國家品質獎」,各個處室都要做檢核,她用國家品質獎的刀,把學校內部大家覺得很困難或反對的事情達成(順水推舟)。這個連環計實施下去以後,每一年都要有品質相關活動,連續都要做PDCA,要請外界人員來演講。「借刀殺人」以後,大家來一起參與(熱鍋計),做不好是大家的責任。
 所以連環計的意思,就是很多計謀加在一起使用。做一件事情,只有用一個計謀有時候是不夠的,需要搭配很多不同的方法,才能把事情順利完成,目的是為了謀求更大的福利。
#### 擒賊擒王VS. 柏拉圖 **盧理事長:**擒賊擒王就是抓重要的東西。就像考試一樣,理論我都知道了,就是要抓出重點,事先把要看的考試重點寫在小紙條上,考試開始前看那張小紙條。所以很多人能夠掌握重點管理,是靠長時間累積經驗的。
 材料管理也是一樣。倉庫裡堆了一大堆東西,其實重要的物料可能只佔20%的項目,但這20%的項目卻佔了80%的價值,這就是重點所在。那些紙箱、螺絲不需要太在意,但像晶體和其他有價值的東西,就必須特別管理。工廠管理也是一樣,工廠最重要的是效率跟平衡,所以要談的就是怎麼改善效率,這才是重點。這就是擒賊擒王之智,要抓住重點,不要被其他小事干擾。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是一樣的道理。
**楊院長:**回應理事長提到的「擒賊擒王」。在書中理事長提到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理事長之前有擔任過美商公司的一個主管,其中負責檢驗工作的檢驗員非常嚴苛,已經嚴格到超出要求,造成內部困擾了。
 是不是要直接去跟這個檢驗員反映?他當時的評估是這樣沒什麼用,因為這個檢驗員有他自己的主觀意識,還有刻板印象。所以盧理事長就找到他們的主管,然後去跟他溝通,了解實際上的狀況。解決問題後,當然要權衡利弊得失,這個檢驗員可能會對企業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私下再去和這個檢驗員溝通,修復人際關係的問題。
 盧理事長還提到一個例子,就是紐奧良是美國治安非常不好的城市。當初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紐奧良的警察局把城市分很多區,找到犯罪熱點是哪一區之後,大量的進駐警力,把犯罪問題處理後,數據就能得到改善。
 這就是我們要提到的「柏拉圖現象」。柏拉圖是一個義大利的經濟學家,發現義大利有 80%的財富集中在 20% 的人手中,他把這樣的一個現象發展出「80-20法則」,將80%的問題歸因於20% 的因素,找出這些關鍵的少數。
 像我擔任主管,商學院現在有12個系,我必須知道哪些重要工作,必須要努力去做,要超出顧客或主管的期望;有些事情比較沒那麼重要,做一般般就好。所以提醒各位,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時間管理太重要了。
![](https://photo.tkutimes.tku.edu.tw/ashx/waterimg.ashx?im=EA3E68C168E0EB169AC3B0D8D743F21AA1944A914D0E73F626EEDA6A482C90065CA2DB4E8BA52951BB352EAF8476B04CB714795851A08E3A82E9DF5A12EF89C6) 對談現場:管科系碩士班1年級「人力資源管理」課堂,前排右一為授課教師管科系副教授李孟修。(攝影/陳奕良)

#### QA時間 **李孟修:**現在開放 Q&A 時間,各位同學對剛剛兩位的一些討論,有沒有一些問題要提出?關於品質管理,以及提到的這個《36計》的重要議題,或是覺得可以跟人力資源管理、人才方面可以結合的,也都可以提出來。
**潘劭愷:**身為媒體人,我非常認同所謂「眼見為憑」這四個字,就好像我們在寫新聞的時候,通常都會從受訪者的口中去得到一些相關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是否正確,我們必須要透過相關的數據或是一些相關的整理,才能夠把新聞交出去。
 我舉個例子,最近我們各個學系都在很努力地推動所謂的「AI 融入教學」。我們有時候會聽到說,哪一個老師在這方面有非常多的一些想法,於是我們就去各個學院找相關學系的老師,把這些相關應用的老師,整理出來做一個專題,叫做〈AI 鮮師〉。這對於學校在推動 AI 融入教學這件事情,十分具代表性。我本身對於「眼見為憑」這個說法非常認同,謝謝。 **盧瑞彥**:針對這個專題,我個人認為可以再蒐集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對於AI融入教學的做法,這樣應該更具有參考價值。
**李孟修:**我在今天的座談學習到很多,第一個「眼見為憑」,讓我直接聯想到領導上很重要的一個領導方式,就是行動管理。一個好的主管,不應該只是關起門來在辦公室裡面。行動管理不只是要看、要聽之外,還要拿出一些實際的解決方案。所以我想,這個很實際地可以在管理上帶來很大的影響,就是所謂的「行動管理」。
 第二個收穫是院長提到的「PDCA持續改善」,比如說你要設計任何方案,一定要先有計畫,計畫要先評鑑。不是只是為了說服老闆給你錢而已,而是要做出一些改善。評鑑做得好,就繼續變得更好;做不好,更應該改善。
 連環計的部分,怎麼去設定目標,在為了達標的過程中,要找到好的策略。就像理事長提到的「借刀殺人」,是因為找到了很好的策略與方法,才有辦法在這過程之中,更有效率地達到想要的結果。
 擒賊擒王更有趣的是「一定要抓重點」。在管理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叫做「績效」。那績效怎麼去達標呢?有一個東西叫「KPI」關鍵績效指標,在工作上,要先抓到重點。抓到重點後才有辦法很好的去進行內部管理、資源配置、流程與制度建立等等。
#### 結語 **盧理事長:**談到我個人的經驗,以前我在市裡經濟部服務,有一次檢驗局要訂國家標準,要找廠商代表來討論,因為標準是參考美國、日本的,所以要有業界代表出來開會。我事先就做了很多準備,蒐集了解各國的規格資料,整理成比較表。到了會場,我就能掌控全局,這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能憑空想,要多參考別人,再加上自己的分析,發展出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個部分,談到事先超前部署。像考試一樣,如果沒有提前解讀、準備,考試成績一定不理想。讀書不只是死背,要抓準架構,掌握重點,提前準備。以前我在美商公司的老闆常來看生產線,很多人看到老闆就跑掉,老闆如果在現場看到問題,回到辦公室一定會找你問話。正確的做法是,你一定要事先比他更早去看生產線,知道有哪些地方不對,事先猜想老闆可能會問什麼,準備好應對。這就像與主管、老闆、顧客互動時,你要預先猜想他們可能會問什麼問題,事先準備好答案。這是一種「全備思維」(contingency),也是一種時間管理與預備能力的展現。
 要記得做主管是跑不掉的,做主管就要有主管能力。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你只要申請進去一個公司的話,態度要很客氣;離開的時候,也要很高興地離開。你怎麼去,就怎麼出來,態度一致,這樣你會收穫很多。
**楊院長**:這門課是人力資源管理,也是要教各位怎麼當一個主管。身為一個主管,你對評管這麼仔細的事情,或許不在行,但是我們要有識人之明,了解同仁的各個性向與能力,知道把誰安排在哪一個位置。
 身為主管,我認為要具備一個前瞻性的思維,知道未來這個組織的發展方向、企業變化,以及顧客的需求。同時,我們要能夠善於經營人脈,建立和同仁的連結。
 領導是管理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些主管認為自己在領導,事實上只是靠職權管理,利用職權是一個最容易但是效果有限的做法。一個主管更重要的就是用領導力與人格特質來影響人心,帶動團隊。
 尤其當你的職權有限,主管的手腕更是重要。像學校的系主任,他其實職權不多,和教師之間溝通是用同仁模式,怎麼樣讓同事願意為你付出?像你們班代一樣,對同學沒有職權,怎麼樣讓人家願意為你付出?這就是你的手腕和領導力,手腕好,別人自然願意協助你;手腕不好,即使位高權重,也帶不起整個組織。
 我想在座的大家將來有人適合成為管理者。管理者不一定最會讀書,但是他一定擁有幾項能力。例如:溝通能力、社交能力、觀察力和感知力,這些軟實力非常重要,並且訓練自己觀察顧客與同事的喜好和需求,才能在管理上得心應手。我的建議就是,要善用我們的資源賞罰分明。對願意幫助你的人,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到支持;對態度消極的人,也要讓他們明白後果。
 除了「交易型領導」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轉換型領導」。轉換型領導就是要塑造願景,拉攏人心,讓同仁除了本分之外付出更多努力。很多人在跳槽,都跟著主管走,有時候不見得認同公司。希望各位在學習人力資源管理時,也同時培養自己具有各項軟實力。
**李孟修:**非常感謝理事長跟院長做了這麼精彩的演講跟分享,相信各位同學跟我一樣,都收穫很豐富,謝謝大家的參與。

關鍵字 #活動報導 #全面品質管理研習會 #TQM #鍾添旭 #智啟溝通 質領未來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SDG17夥伴關係

NO.1213 | 更新時間:2025-05-01 | 點閱:2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05-01 17:11:17
  • 線上人數:9336